《人民日報》2017年01月05日13版
在大雪紛飛的沂蒙紅嫂紀念館,國防大學研究生班學員在永遠跟黨走展室前聽取教學點評。資料圖片
《人民日報》2017年01月05日13版刊發文章《山東省沂蒙黨性教育基地補精神之鈣 壯信念之骨》,關注山東干部教育培訓,點贊山東省沂蒙黨性教育基地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學形式,獲得良好成效。
近年來,山東省臨沂市在沂蒙黨性教育基地建設和服務中,始終堅持以學員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啟迪思考和提升素質為目的,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學形式,根據黨政干部、企業管理者和普通黨員等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培訓班的課程。主體課與專題課相結合,在學員們心田里留下了精神家園一脈相承的圖譜。
教學質量是干部教育培訓的生命。在教學過程中,沂蒙黨性教育基地圍繞“回歸初心”,既體現嚴肅性,又營造活潑氛圍,既有激情碰撞又有理性思考,既有正面引導又有反面警示,在學員面前展開生動活潑的畫面。
“實境課堂”活起來
“實境課堂”教學,讓學員走進去。通過現場變課堂、素材變教材、講解變互動,在各個教學基地分別打造黨性教育“實境課堂”,讓學員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中國武警學院進修系副主任齊曉在文章中寫道:“站在烈士墓區,久久仰望,這里埋著2865名英烈,其中有名字的只有103座。我與英雄的靈魂相遇,那來自內心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
課堂教學,讓學員想進去。課堂教學重在理性分析,以理服人。通過專家講授、互動交流、現場答疑等環節,既有理論上的指導,又有實踐經驗的傳授,讓學員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精神洗禮,在春風化雨中接受黨性熏陶。
事跡報告,讓學員聽進去。請歷史的經歷者或傳承者講事跡報告。原二炮政委羅東進講授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真實再現了羅榮桓元帥開展群眾工作的生動故事。
“三同”體驗融進去
“三同”教學,讓學員深下去。重點打造了蒙陰煙莊、沂南常山莊、費縣周家莊等9處“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教學點。不少學員從進入村莊的第一天起就成了群眾家庭的一員。學員們搶著疏果挖溝、打掃院落、燒火做飯,鄉親們也端茶水、拉家常、嘮閑嗑。當蒙陰縣野店鎮的鄉親們緊緊拉著學員的手叮囑說:“你們可要再來啊”時,學員們再次淚水盈盈。
情景體驗,讓學員融進去。通過組織學員參與抬擔架、推獨輪車、挑軍糧等革命戰爭年代的支前工作和生活體驗,結合專題教學、展館講解和教學點評,將學員的所看、所感、所悟轉化為實際行動。
紅歌教學,讓學員唱起來。革命戰爭年代,在沂蒙誕生了一批膾炙人口、廣為傳唱的歌曲,像《跟著共產黨走》《沂蒙山小調》等。依托這種資源優勢,開展紅歌教學,寓教于樂,讓學員在激情傳唱中加深對紅色歷史和革命文化的理解。
影像教學,讓學員看進去。組織學員觀看《沂蒙六姐妹》《南征北戰》等電影;觀看電視連續劇《沂蒙》片斷;觀看《英雄大青山》《英雄孟良崮》等專題教學片,加深學員印象,增強培訓效果。
延伸教學帶回去
延伸教學,讓學員帶回去。基地把展館的經典案例、重大活動、重大事件、英模人物等做成小冊子,刻成光盤,讓學員“帶得走資料,記得住情懷”,逐步探索黨性教育不能只是“感動一陣子”的問題。
網絡教學,讓學員聯起來。基地建立網站,開設多個模塊,注冊了微信公眾號,學員關注后可以了解紅色資源、學員留言、培訓心得和展館故事等。
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根在,大樹是常青的。回到人民群眾中去,重溫共產黨當初的信仰上去,學員們找到共產黨的“根”和人生的“火種”。經受一次精神的洗禮,靈魂的重鑄。
教育基地學員、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總經理王通宙動情地說:“6天的現場學習,我們多少次熱淚盈眶,一次一次被感動,被震撼,被教育”。還有學員寫道:“面對強烈的情感震撼,滿腦子裝著老區的百姓,眼淚流了一遍又一遍,心里沉甸甸的。這種教育,沒有理由不讓我們增強淡泊名利、干好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沒有理由不讓我們增強群眾觀念的堅定性、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自覺性。”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