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途客運實名制購票取票、進口化妝品可信息全程追溯、郵政投遞時限大幅縮短、人民法院庭審須全程錄音錄像……3月起《道路旅客運輸及客運站管理規定》、郵政普遍服務標準、《電影產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正式施行,從多個方面影響你我的生活。
長途客運實行“實名制”購票取票
交通運輸部修改后的《道路旅客運輸及客運站管理規定》自3月1日起實施,新規指出,對省際、市際客運班線全面實施客票實名售票和實名查驗。長途汽車票將會印上出行乘客身份信息。旅客如果遺失客票,經核實身份信息后,可免費申領、補辦客票。
根據新規,通過在線旅游社進行網上購票的乘客,也必須提供準確有效證件信息,前往車站取票時也必須攜帶該有效證件;代替別人購票時,代購人需同時出示代購人及乘車人有效證件;攜帶免票兒童的,應憑免票兒童有效身份證件,免費申領實名制客票。
中新社發 張斌 攝
網購七類商品不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
將自本月15日起實施的《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明確了七類商品不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規定:
消費者定作的商品;鮮活易腐的商品;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交付的報紙、期刊;拆封后易影響人身安全或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拆封后易導致商品品質發生改變的商品;一經激活或者試用后價值貶損較大的商品;銷售時已明示的臨近保質期的商品、有瑕疵的商品。
《辦法》規定,消費者退貨時應將配件及贈品一并退回,退回所產生的運費依法由消費者承擔。經營者與消費者另有約定的,則按照約定。辦法也對網絡商品銷售者違反規定,作了明確處罰細則。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優惠開放
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法律明確公共文化設施應當根據其功能、特點,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公眾免費或者優惠開放。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推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進口化妝品可實現信息全程追溯
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進口化妝品境內收貨人備案、進口記錄和銷售記錄管理規定》3月1日起實施。該規定對進口化妝品境內收貨人備案、進口記錄和銷售記錄進行詳細規定。對進口化妝品信息實施全程追溯,可保證發生質量安全問題時能迅速召回問題產品,保障消費安全。
郵政服務新標準:投遞時限大幅縮短
新修訂的《郵政普遍服務》標準于3月1日起施行。新標準對郵件全程時限的要求明顯提升,信件最長7、8天,普通包裹8、9天就能收到。
新標準規定,每個縣級行政區內應至少有一個開辦國際及港澳臺郵件業務的郵政營業場所,每個鄉、鎮應至少有一個提供包裹領取服務的郵政營業場所。
在保護用戶權益方面,新標準增加了應公示營業時間、郵件時限、細化了用戶投訴規定,用戶投訴答復結果時限由現行標準規定的30個工作日縮減為15日。
人民法院庭審須全程錄音錄像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庭審錄音錄像的若干規定》3月1日起施行。《規定》明確,人民法院開庭審判案件,應當對庭審活動進行全程錄音錄像。未經人民法院許可,任何人不得對庭審活動進行錄音錄像,不得對庭審錄音錄像進行拍錄、復制、刪除和遷移。
《規定》指出,人民法院應當采取疊加同步錄制時間或者其他措施保證庭審錄音錄像真實完整。《規定》強調,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庭審活動的錄制,以及對庭審錄音錄像的存儲、查閱、復制、謄錄等,應當符合保密管理等相關規定。
政治文化等領域公眾人物姓名不得作為商標
3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將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等領域公眾人物姓名等申請注冊為商標,屬于商標法第十條第(八)項規定的“其他不良影響”。因此,根據商標法,上述公眾人物姓名不得作為商標使用。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電影從業人員應德藝雙馨 電影不得虛報票房、誤導觀眾
《電影產業促進法》3月1日起實施。該法首次對電影人提出明確要求:演員、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應當堅持德藝雙馨,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加強自律,樹立良好社會形象。
該法明確,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應當如實統計電影銷售收入,提供真實準確的統計數據,不得采取制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眾,擾亂電影市場秩序。法律同時規定了相應的處罰。
《電影產業促進法》在下放審批權限的同時,還規范了電影審查標準的制定和公開的程序,并設置出現爭議情況下再審的條款。
政府應根據群體特點提供相應公共文化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將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該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用地或者擅自改變其用途。因特殊情況需要調整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用地的,應當重新確定建設用地。
該法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拆除公共文化設施,不得擅自改變公共文化設施的功能、用途或者妨礙其正常運行,不得侵占、挪用公共文化設施,不得將公共文化設施用于與公共文化服務無關的商業經營活動。
根據該法,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和流動人口等群體的特點與需求,提供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
《山東省地方立法條例》3月1日起施行
2月11日,山東省十二屆人大六次會議通過了《山東省地方立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為深入推進科學、民主立法,《條例》規定,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案應當征求省人大代表的意見,專業性較強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
據了解,此次《條例》修改的主要內容是:關于法規名稱、關于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關于發揮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關于進一步發揮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關于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關于完善立法程序、關于批準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等。
北京廣場舞擾民或受治安處罰
3月開始,新版《北京市全民健身條例》將開始實施,居民在廣場跳舞若被認定為擾民,或將受到治安處罰。
條例提倡文明開展個人、集體健身活動,并指出,不得擾亂公共秩序、宣揚迷信、影響他人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情節嚴重者將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多地針對廣場舞立規矩、定公約,細致到從音量、時間、場地等方面規范廣場舞活動。例如,去年9月,新修訂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開始實施,《條例》對在居民住宅區或者毗鄰居民住宅的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唱歌、跳舞、健身等活動的作出規定,明確了禁止夜間(晚上10時至次日早晨6時)在以上區域開展使用樂器或者揚聲設備的唱歌、跳舞、健身等活動。
上海3月1日起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
《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修正案將從3月1日起生效。近期上海街頭巷尾已可見數百萬份禁煙標識和公益海報,從3月到5月,上海將連續開展全市控煙集中執法周。有關方面提醒市民,參與勸阻吸煙,可以采用“上海控煙三步法”——自己勸,請場所勸,撥打舉報電話。
新的《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去年11月通過,將從3月1日起實施。按照新規,上海將在室內場所全面禁止吸煙,原來設立的室內“吸煙區”“吸煙室”等設置都將被逐步拆除;學校、婦幼保健院(所)、兒童醫院等以未成年人為主要活動人群的公共場所和體育場館、演出場所、文物保護單位、公共交通工具等候區域等六類室外場所,也實行禁煙。禁煙范圍的單位違規,將處以2千到3萬元罰款;個人違規且不聽勸阻的,處以50元到200元罰款。
(綜合中新網、人民網。)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