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山東全省是我們完整的、最重要的戰略基地。北占東北,南下長江,都主要依靠山東。”29日上午,北京網絡媒體紅色故土行代表團走進位于臨沂莒南的山東抗日根據地紀念館,大聲讀出鐫刻在墻壁上的這段話時,人們的心情激動、振奮了起來。莒南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這片土地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省級政府——山東省政府,這里的山水哺育過八路軍三大主力之一的115師。踏上這片熱土,代表團成員們共同回顧了莒南在戰爭時期和中華民族解放歷程中的點點滴滴。
代表團參觀山東省政府舊址
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
灰墻紅瓦,綠樹成蔭,走進這一片寧靜的舊式院落,空氣中仿佛多了幾分歷史的厚重與滄桑。這里位于莒南縣大店鎮,當年聲震四方的山東省政府暨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就在這里。行至省政府舊址門前,講解員介紹,成立于1945年8月13日的山東省政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省政府,羅榮桓、朱瑞、黎玉、蕭華、谷牧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工作、戰斗過。而在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院內,至今還按原樣保留著作戰指揮室、羅榮桓辦公起居室、蕭華辦公室等。“了不起,這里出了不少大將啊!”有代表團成員發出感嘆。
在成片的院落中一路前行,行至院落正中,迎面便是山東抗日根據地紀念館。紀念館始建于2009年,是山東省內唯一一處全景式、全程式展示中共山東黨組織民主革命歷史的展館。齊魯烽火、鐵流東進、浴血抗戰、中流砥柱……沿著館內一個個單元看下去,耳聽講解員的介紹,眼看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一組組寫滿歲月痕跡的實物文獻,代表團成員們如同重走了一遍山東軍民的抗戰之路,重溫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發展歷程。在中共作出“派兵去山東”重要決策的展板前,大家紛紛駐足,一邊互相交流著這個關鍵節點的意義,一邊拍照記錄。在“加強思想建設,推進作風轉變”展板前,聽完講解員對于1942年費南縣政府兩起貪污案例的介紹,代表團成員不禁交口稱贊:“就得這樣,不管拿多拿少,這錢一分也不能貪!”
代表團參觀山東抗日根據地紀念館
“抗戰時期山東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讓人特別感動,特別振奮。”參觀完山東抗日根據地紀念館,千龍網·中國首都網副總編輯任鵬感慨萬千。他說,接受紅色教育有利于黨的建設和黨員思想覺悟的提高,這對于我們的日常工作,尤其是加強網上正能量的傳播,都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作為一名山東人,新華網北京頻道副總監張姣說,沂蒙精神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都是我們國家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的歷史時期,身為新聞工作者的我們更應該充分弘揚沂蒙精神,堅持改革開放的方向,共同唱響沂蒙之歌。
578幅圖片,2000多份實物文獻,多部電視片……山東抗日根據地紀念館全面展現了根據地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武裝斗爭,堅持統一戰線,開展根據地建設,鞏固發展根據地,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贏得抗戰輝煌勝利的歷史過程。實際上,這片紅色土地上的輝煌遠不止此,《大眾日報》、山東文協、抗大一分校等機構曾長期在莒南駐扎,劉少奇、羅榮桓、徐向前等老一輩共和國領導人、元帥及兩百多位將軍曾在此工作、戰斗、生活過,這里是名副其實的山東的“小延安”。戰爭時期,山東黨政軍民用熱血與生命譜寫了一曲捍衛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尊嚴的歌。時至今日,臨沂黨員干部從來不曾忘卻革命傳統,始終不改初心,堅定理想信念,涌現出武警張楠等一大批堪稱時代英雄的熱血男兒,更有成百上千的“第一書記”駐扎基層,艱苦奮斗,默默奉獻。據了解,2016年,全國黨建研究會機關專委會和省直機關工委評價臨沂機關黨建工作實現了系統突破,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前列。一個個務實、創新的黨建舉措,一系列在全國叫得響、推得開的黨建品牌,已轉化為沂蒙大地上做好黨建工作、傳承優秀革命傳統的生動實踐。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