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焦裕祿的女兒焦守云與編劇雷獻和到博山采風,從焦裕祿紀念館,到焦裕祿故居,大家都“二姐、二姐”親切地喚著。
焦守云說,大家都喊她二姐,以為她排行老二,其實她在家排行老三,“世人都知道焦裕祿有六個子女,并且名字也為大家所知曉,其實我們的名字還有另外的故事。大姐焦守鳳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出生的;大哥焦國慶一聽名字就帶著濃厚的時代色彩,不用說他是在國慶節那天出生的;我原名并不叫焦守云,叫焦迎建,就是迎建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意思;我還有一個妹妹,因為她出生時候哭得特別厲害,聲音像鈴鐺一樣,所以就叫玲玲,后來她參軍嫌名字太嬌氣,為了緊跟時代,就給自己改為了守軍,這一點她也的確做到了,最終是在部隊退休的;大弟出生于1958年,正趕上大躍進,所以取名躍進;小弟也是在洛礦出生的,1960年的口號是保鋼保糧,所以叫保鋼。對父親來說,哪個孩子他都愛,沒有遠近之分。”
六個孩子中,對博山老家感情最深的要數焦守云,兩歲多她就跟著奶奶回到了北崮山村里的那個四合院,直到1964年的春節,11歲的她隨父母一同離開博山去蘭考。
那一年是焦裕祿參加革命工作以后第一次帶領妻子兒女回老家,也是最后一次。
在那個春節之前,奶奶每年都會帶焦守云去父母身邊小住,但還是有些生疏,“父母這次回來,我怯生生地看著他們。高高大大的父親微笑著,用煮好的豬肝和糖哄我:'叫爸爸,叫爸爸就給你吃。'我雖然也饞,卻不吭聲,一個勁兒地往門后躲。”
春節過后,考慮到讀書的問題,焦裕祿把焦守云帶回了蘭考。一家八口,終于生活在一起了。然而,就在這一年的5月14日,父親焦裕祿去世了。
如今,焦守云擔任焦裕祿干部學院的名譽院長,曾接受過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是焦裕祿家的形象大使,她奔走于全國各地作學習焦裕祿精神專題報告,策劃制作紀念焦裕祿的電影、電視劇、音樂劇,是焦裕祿精神的傳承者發揚者。
焦守云說,父親出生、成長在民風淳樸,守道重義的博山,可以說“根”在博山,她對博山也有著無比的眷戀,“每次回家我都特別激動,就跟小孩回家過年似的。”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