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上半年,山東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省細顆粒物(PM2.5)濃度已經下降到65微克/立方米。山東省環保廳廳長王安德提到,PM2.5、PM10絕對值仍然是國家二級標準的1.85倍和1.71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上半年平均濃度已優于國家二級標準。
今年上半年,80個省控點位監測表明,全省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平均濃度分別為65微克/立方米、120微克/立方米、30微克/立方米、38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9.7%、10.4%、28.6%、2.6%。不過,山東省環保廳廳長王安德提到,PM2.5、PM10絕對值仍然是國家二級標準的1.85倍和1.71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上半年平均濃度已優于國家二級標準。
“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平均為125.4天,同比增加7.8天;重污染天數平均為11.7天,同比減少1.9天;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51.6%,同比增加2.9個百分點。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7個傳輸通道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7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1%,但絕對值仍然是國家二級標準的2.2倍。
在17市中,“藍繁”天數最多的是威海市,為178天。同比增加最多的是棗莊市,為27天。細顆粒物15個市都同比改善,只有濰坊和濱州同比惡化。可吸入顆粒物17市均同比改善,改善幅度最大的是青島市,為18%。
日照獲生態補償最多
其次是萊蕪和青島
為保證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今年上半年,全省249臺單機1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中,已有240臺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個傳輸通道城市目前共排查出“散亂污”企業55227家,截至7月17日,已清理取締19170家、整改提升22545家。已關停淘汰14092臺燃煤小鍋爐,合計13245蒸噸/小時。7個傳輸通道城市排氣筒高度45米及以上的高架源企業438家、890個監控點位,剔除43個不具備安裝條件及15個暫緩安裝的監控點位,其它的也都已按要求安裝到位。
上半年,省級財政共發放生態補償資金1.86億元,日照市獲得生態補償資金最多,為1698萬元,其次是萊蕪、青島。另外,修訂完善了《山東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后,進一步提高了單位濃度生態補償資金,由40萬元提高到80萬元,對空氣質量連續兩年達到二級標準的市,省政府予以通報表揚并給予一次性獎勵,下一年度不再參與生態補償。
同時,新增了單項因子達標獎項,即PM2.5、PM10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準的市,省級分別一次性給予600萬元獎勵;NO2、SO2年均濃度達到一級標準的市,分別給予300萬元和200萬元獎勵。堅持每月通報各市空氣質量狀況和改善幅度排名,并參照全國74個重點城市排名,排出全省城市相對位次,層層傳導壓力。
半島流域河流
氨氮濃度同比反彈
而在水環境上,今年上半年,省控重點河流COD(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濃度均有所改善。我省列入“水十條”考核的地表水考核斷面中49個屬于優良水體,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個,劣五類水體,也比去年同期減少1個,27個斷面實現了水質類別的躍升。
84個省控斷面監測表明,省控重點河流COD和氨氮平均濃度分別為22.4mg/L和0.69mg/L,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改善7.4%和20.6%。全省四大流域中,省轄淮河、海河和小清河流域水質持續改善,其中小清河流域氨氮改善幅度較大,為42.9%,不過,半島流域受五龍河、虞河、付疃河個別斷面嚴重超標影響,氨氮平均濃度同比反彈34.3%。上半年,山東列入“水十條”考核的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有49個屬于優良水體,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個,占59.0%;有10個屬劣五類水體,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個,占12.0%;有27個斷面實現了水質類別的躍升。
100個省控斷面中,有6個斷面COD和氨氮濃度均值劣于五類,較去年同期減少8個,較一季度減少3個。未能穩定消除劣五類水體的斷面主要集中在5個市,其中濰坊2個,煙臺、濟寧、日照、濟南各1個。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