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經過八晝夜的浴血奮戰,在24日晨2時許突破城垣,濟南宣告解放。在這場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下屬9縱25師73團、13縱109團,因英勇頑強的作風和戰斗中所作貢獻,被中央軍委分別授予“濟南第一團”和“濟南第二團”的稱號。
當時的濟南作為戰略要地,是國民黨軍的防御重點,由第二綏靖區約11萬重兵守備,防御圈分成兩圈,外圈由碉堡、鐵絲網及壕溝組成,內圈依古城墻以及護城河防守。解放軍攻克重兵防守、工事堅固的濟南,開創奪取大城市的先例。周恩來后來說:“三大戰役的序幕是濟南戰役。”
在濟南戰役中,之后的“濟南第一團”華東野9縱73團和13縱109團奮勇先登,先后攻破了濟南內城,為戰役的最后勝利開辟了道路。73團受領任務后,在團長張慕韓指揮下實施突擊,迅速突破外圍防線,于9月22日攻占濟南外城永固門,進逼內城。23日下午6時總攻內城開始,該團擔任主攻任務,奉命在城東南角實施突破。內城高14米,有多層明碉暗堡永備工事,攻擊正面護城河寬30米。團突擊隊在炮火掩護下越過護城河,連續對內城實施爆破,迅即登城。由于國民黨守軍猛烈反擊,登城云梯接連被打斷,致使登城受挫。全團官兵百折不撓,反復架設云梯,前仆后繼,浴血奮戰,終于在24日晨2時許突破城垣。遂又擊退數倍于己的守軍的多次兇猛反撲,并用700余千克炸藥,將突破口左側城墻炸開6米寬的豁口,使后續部隊得以迅速向縱深發展。團主力入城后,大膽穿插分割,殲滅大批國民黨守軍。下午5時許,全團會同兄弟部隊攻占了國民黨守軍指揮部,為全殲守軍做出重大貢獻。之后73團被改編為27軍79師235團,先后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等,在70多年的光輝歷程中,部隊屢立戰功,威名赫赫,涌現出一大批英雄。
對內城的攻擊是9月23日晚18時開始,13縱37師109團于24日1時50分突上內城,突破口打開后有五個連隊進入突破口。其中1、2、7連留在城墻上堅守突破口,3、9連進入縱深戰斗。濟南戰役開始以來,13縱的攻擊一直被王耀武認為是最兇猛的,因此王耀武對內城的防守重點也是在13縱的攻擊正面上,王末想到他的主要防守方向又被13縱最先打開,所以109團一突破,王耀武就調77旅全面反撲,同時使用燃燒彈切斷了109團后續部隊與進入突破口部隊的聯系,突破口后一片火海,37師的后續部隊被火海所阻,無法進入突破口。109團在突破口上的三個連隊英勇奮戰,大部壯烈犧牲,突破口被敵封閉。但是已經突進縱深的二個連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敵調重兵圍殲末達到目地,反而削弱了其它方面的防守力量,為其它方向我軍的突破創造了條件。為表彰109團團解放濟南的功勛,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二團"榮譽稱號,成為全軍三個在解放戰爭中直接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團隊之一。 該團之后參加了淮海戰役、福州戰役、漳廈戰役等著名的戰役戰斗,1949年2月,109團改編為三野第31軍91師271團。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