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8月10日訊 8日晚,四川省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地震發生后關于地震預警的話題再一次被很多人提起。目前,山東地震監測臺網是什么情況?一旦發生地震,如何預警?記者趕往山東省地震臺網中心,就相關問題進行了采訪。
全省密布1475個觀測臺站 有望提前5秒預警
據了解,山東通過密布全省的1475個觀測臺站和通訊、數據處理系統和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在2020年年底前,可實現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5秒發布地震預警,地震后1-2分鐘內速報出地震基本參數,2-5分鐘內速報出地震烈度。
省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殷海濤介紹,根據地震預警時間和人員傷亡關系的理論預測,提前3秒預警,人員傷亡比將減少14%;提前5秒,傷亡比將減少22%;提前15秒,傷亡比將減少53%。
他介紹,在地震前幾秒發出預警信息,不僅可挽救生命,有關企業或機構也可以利用這短暫的時間采取一系列緊急措施,如對天然氣、石油管道、核電站、高速列車等及時停止運行。如日本2011年“3·11”特大地震發生后,地震預警系統向受影響城市發布預警信息,為公眾提供8-30秒的避險時間;東北新干線上27列高速運行列車及時制動停車,避免了列車出軌和重大人員傷亡。
要實現地震預警,需要依賴遍布全省的1475個觀測站點。據殷海濤介紹,當時,我省的這1475個觀測站點已經全部完成選點,新建站點已經完成野外勘察選址工作。除了觀測系統,還要建設網絡系統、數據處理中心、緊急地震信息服務系統、技術保障中心。
震后八分鐘內必須精確上報
9日下午,記者在山東省地震臺網中心看到,數臺計算機正在工作。在一臺計算機上,正在顯示實時地震速報系統自動處理結果:2017年8月9日15:03:08,山東棗莊市稅郭鎮東南9公里處,發生ML1.4級地震,蒼山、郯城等9處臺站監測到這一信息。
另一臺計算機在顯示臺站監測到的實時數據,形成類似心電圖一樣的藍色波浪,“正常情況下,這顯示的是地脈動,就像人的脈搏,一旦發生地震,波形會突然發生變化。”值班人員介紹,這些監測設備很靈敏,比如有車輛從旁邊經過,或者附近有爆破等,都可能產生波動,專業人員和設備要綜合判斷是否為地震。
據悉,目前山東已基本建成了覆蓋全省的地震監測臺網,這一臺網由130個直屬固定數字地震臺站組成,臺網中心實時監控并接收所有臺站數據,可在8分鐘內計算出精確的地震三要素。根據“大震速報流程”,在系統報警后,要迅速判斷事件類型,之后對地震進行分析,之后在規定時間內進行速報,之后檢查地震序列、臨時地震會商。
根據國家規定,要在10或15分鐘內完成不同邊界范圍、不同震級地震的初報,但山東要求更嚴,“迅速實現人機交互速報,必須在發生地震后8分鐘之內速報”,現場值班人員介紹,“海里地震可能慢一點,內陸的臺站多,速度更快”。這兩分鐘看似很短,但迅速上報,可以為相關部門在最短時間內做決策提供更多依據,因而十分重要。
雖然僅一字之差 但預警不等于預報
在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發生后,有報道稱:“地震發生前40多秒,汶川縣電視臺中斷正常電視節目播放畫面,彈出地震預警信息。”對此,很多網友驚嘆“不可思議”。“這種說法本身就不對,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后,而預報則是在地震前。”殷海濤說,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一字之差,但本質上卻截然不同,“預警不等于預報,不少人混淆了兩者的概念。”
當前我國大多數普通民眾對地震知識仍知之甚少,對地震預警有一些誤解和質疑,甚至將地震預警等同于地震預報。專家說,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后,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 殷海濤解釋,由于電子信號傳輸速率大于震動波速度,所以人們可在真正的地動山搖前得到警報,就像“先看到打閃,再聽到打雷一樣。”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地震發生后預警系統需要一定響應時間,所以震中周邊30公里左右的范圍還是預警盲區。
地震預報則是在地震發生之前將其預測出來。目前,準確地預報地震仍然是一個世界難題,而且短時間內難以取得突破。“總的來說,預報水平仍然很低,能作出預報的地震還只占極少數,當前地震預報仍停留在有限的經驗基礎之上。”殷海濤說。
震后五秒的預警有啥用?
根據地震預警時間和人員傷亡關系的理論預測,提前3秒預警,人員傷亡比將減少14%;提前5秒,傷亡比將減少22%;提前15秒,傷亡比將減少53%。5秒鐘即發布地震預警,可謂“生死時速”。“地震預警搶出的是地震波和地震信息傳播的時間差。”殷海濤說,時間差在一定區域內形成了幾秒到幾十秒的預警時間,距震中越遠預警時間越長,越可以為群眾逃生贏得時間。
“在地震前幾秒發出預警信息,最有意義的是對一些生命線工程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如煤氣自動關閉、電力自動切斷。高鐵緊急制動等,避免次生災害。”殷海濤說。
(綜合大眾日報、齊魯晚報報道)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