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繡亦名“絨線繡”。是一種在特制的網眼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絨線繡出各種畫面和圖案的刺繡。絨繡素以色彩豐富、繡工精良、形象逼真而廣受歡迎,被贊為“東方的油畫”。二十世紀初,英國傳教士二十世紀初,英國傳教士詹姆士·馬茂蘭在煙臺開設“仁德洋行”,將歐洲的絨繡藝術引進中國。百年來,勤勞的煙臺人民將絨繡傳承并傳播到了祖國各地。絨繡曾是歐洲貴族的身份象征,現在絨繡已經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搶救和保護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煙臺市博物館于8月12日上午成功舉辦了“非遺絨繡”講座。
本次講座,邀請到煙臺絨繡非遺傳承人周志娟老師,為大家進行絨繡知識普及。周老師介紹說:“絨繡雖說是中西合璧的成果,但其中的工藝針法、顏色配線、畫面表現等都是我們自行創作出來的。” 絨繡源于刺繡、高于刺繡,在掌握了基本繡法后,如果你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可以進行自行拼色,通過染色、劈線、匯色、色漸變、網點過渡、調色豐富畫面等工藝,表現油畫、國畫、攝影等藝術效果。加上絨線本身沒有反光,具有毛絨感,使得繡品渾厚莊重、色彩豐富、層次清晰、形象生動、風格獨特。所以,絨繡更具有藝術價值。絨繡人用有規則的斜針按網眼一格一針繡制,每針就是一個橢圓形小色塊,一幅絨繡少則幾萬針,多則幾十萬針。
講座后,周老師和工作人員進行了耐心的指導,手把手的傳授絨繡技藝,現場熱鬧非凡,吸引許多觀眾駐足觀看。許多小觀眾都表示要參與到非遺傳承的隊伍中,為絨繡傳承做出一點貢獻。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