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者合影
新華網濟南12月19日電(張偉) 他們是誰?12月19日,“中國網事·感動山東2018”年度網絡人物評選活動在濟南揭曉,張保國、張春海、周加惠、趙敏、徐屹、孟征、宋海燕、劉輝、于祿海、劉昌法等榮獲“中國網事·感動山東2018”年度十大網絡人物。
此外,為紀念武警山東省總隊濟南支隊王成龍烈士,專家評委會今年首開先河,增設“感動山東”年度網絡人物特別獎。
英雄出“軍營”
好男兒,參軍去!山東是兵源大省,歷來不乏鐵血男兒英雄好漢。2018年,兩位出自“軍營”的英雄,再一次讓齊魯大地動容。
生死關頭,生存的機會留給自己,還是戰友?王成龍的選擇是,犧牲自己。
王成龍5歲的弟弟說:“哥哥去了很遠的地方……”
戰友們整理其遺物時發現,王成龍在一本書的扉頁上曾寫下“我為什么要選擇當兵”“我能為軍隊建設做多大的貢獻”“當兵的意義何在”等五個自我追問。
9月12日凌晨4點,武警山東總隊第三季度“魔鬼周”極限訓練開始25公里行軍課目。那個生死時刻,當那輛違規超車的貨車沖向行軍隊伍,王成龍推開身邊戰友,自己卻躲閃不及被卷到車輪之,用無私奉獻的生命解答了那五個追問。
是時,沂蒙子弟王成龍將23歲的青春永遠定格在練兵備戰的演兵場上。“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尺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偉大的沂蒙精神穿越時空,一直都在。
“有排爆任務都不要爭,我的黨齡最長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誰的黨齡長誰再上。”炮彈、炸彈、雷管……不僅在軍營里,轉業到公安隊伍里,張保國還是和這些愛鬧脾氣的“小東西”打交道。
張保國是中國防爆安檢專家委員會14名專家委員之一,在公安排爆崗位一干就是19年,鑒定、排除、銷毀各類炮彈、炸彈等4000余發(枚),銷毀廢舊雷管30余萬枚、導火索50余萬米、導爆索1萬余米……
2005年,張保國在銷毀廢棄彈藥時被燒成七級傷殘,出院后僅僅第三天,他就纏著厚厚的繃帶站在了排爆處置現場。
今年5月,張保國被人社部、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稱號,11月被中宣部、退役軍人事務部聯合授予“最美退役軍人”稱號。
“該出手時就出手”
8月,臺風肆虐山東。20日,壽光彌河東壩被洶涌的洪水沖出了一個20米長的口子。
為了堵住決口,壽光市復盛村村主任張春海開著自家滿載60多噸石子和沙袋的重型卡車沖向了洪水。決口堵住了,下游的村莊保住了,四千人的家保住了,不過,由于駕駛室太高,張春海跳車時,右腳后跟遭遇粉碎性骨折。
險情化解了,可車卻被深深地埋在了壩底。經濟來源沒了,張春海說,如果再讓他選一次,他仍然會義無反顧地沖向決堤。
美國時間1月10日17時左右,國際航班上,一位60多歲的美國乘客突發心絞痛。危急時刻,東營姑娘趙敏果斷起身,與其他四名美國醫護人員合力進行了長達1.5個小時的救援。
當病人脫離危險的那一刻,機上所有乘客鼓掌不止,機長上前致謝。當被問到是哪里人時,她驕傲地說自己是中國人。如趙敏在朋友圈里所說,“作為航班上唯一的中國乘客,我愿用行動告訴所有人‘I am Chinese’,愿意帶給身邊的人更多不期而遇的溫暖。”
燃氣閃爆!11月11日,青島市北區嘉定路某小區1號樓。
徐屹是一位送奶工,今年60歲。當他發現險情后,立即大聲呼救,招呼著居民們報警,他和保安就沖上前救火。
徐屹用肩膀撞開燒得變形的單元門,將4樓一住戶家中兩位受傷老人救下。隨后,返回,“逆行”搜遍23個樓層,挨家挨戶敲門、查看。
11樓和12樓有兩位老人因行動不便無法撤離,徐屹便用凳子當擔架,和消防員一起把兩位臥床老人抬下了樓。救援結束時徐屹的雙手和肩膀上已傷痕累累。
面對青藏高原甘孜州石渠縣的特殊疫情,劉輝主動請纓,義無反顧奔向雪域高原。
疫情就是戰斗命令!為抗擊包蟲病,劉輝在4300米的高海拔地區連續服務7個月,行程20000余公里,人群調查1000余人次,監測動物樣本2000余份,帶教培訓當地疾控人員140余人次,開發新專利技術13件……
三歲的兒子剛做完手術卻無法照顧,劉輝該如何給兒子解釋這一切?千里之外的甘孜,有更多遭受包蟲病苦難的孩子需要照顧。
“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今年74歲的周加惠是青島一名退休教師,退休不歇陣,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為農村教育補短板。
2005年,周加惠成立“支教島”公益組織,幫助農村教師進修學習,并聯系青島市區內的名師下鄉送課。一周7天,2天的時間在聯系支教學校,剩下的5天全都在去支教的路上……這一送就是13年。
大愛無言。老人步履蹣跚卻足跡遍布全青島,成為教師圈里燈塔般的存在。被病痛折磨的周加惠康復后仍不肯閑下來,“自己還能動,就要堅持干下去!”
宋海燕,一名普普通通的保潔員,十幾年來,每天凌晨三點半上班成為日常。
不普通的她,工作之余到敬老院做義工,15年從未間斷;月收入僅千元,省吃儉用卻連續多年向災區捐款近5萬元;為400余名身患殘疾的學生縫制新棉被,用“媽媽”般的關懷修復受傷的心靈;幫助12位老人治好了褥瘡,又為25位老人送去了臨終關懷……
2018年3月,宋海燕查出患有乳腺癌,化療后滿頭白發,依舊堅持著公益事業,并自愿申請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
一個人可以溫暖一座城,似冬日暖陽,如暗夜星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
拉土覆山、建灌溉系統、營造林苗健康生長環境……21年間,于祿海在5千畝“禿嶺荒山”上,種下了40余萬棵樹,該地植被覆蓋率提高到80%以上。如今的大石崮山,一片片翠綠在山間綿延不絕、生機勃勃。
1997年,山東濟南原鐵路大廠下崗職工于祿海承包了大石崮山的30畝山地,帶領全家人踏上開荒育林、生態養鹿的道路。
山地土層較薄、巖石裸露、石漠化較為嚴重、動植物稀少,樹苗成活率不足50%,加上養殖場回報慢,于祿海多年積蓄耗光后,只能賣掉市區的房子,通過擺地攤、販藥材等“以商養農”的方式,繼續開荒育林之路。
2001年,孟征因意外車禍高位截癱,敢于同命運抗爭的他沒有低頭,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如今,孟征創辦的山東大地牛羊養殖基地通過電子商務渠道,一年銷售近20萬頭(只)牛羊,2012年交易額達到上億元,他創造的“1+N”農村畜牧業電子商務發展模式,成為當地電子商務發展的標桿。
致富不忘鄉親。孟征將養殖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親們;把養殖場發展成大型合作社基地,帶動周邊1000多個農戶加入到養殖隊伍中來;義務擔任鄒城市殘疾人電子商務培訓班的講師,講授電商實戰經驗,分享個人成長歷程,激勵殘疾學員自強自立。
2012年,劉昌法主動請纓打頭陣,成為山東第一批“第一書記”,到貧困村抓黨建促脫貧。
因地制宜辦農家樂、招商引資開展水加工項目、建設白蓮藕種植基地和優質果品基地、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問題……看到老百姓錢袋子一天天鼓起來,劉昌法覺得盡到了一個“第一書記”的職責,也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
如今,再過四五年就該退休的他,主動申請到位置更偏遠、條件更艱苦的淄博市沂源縣大張莊鎮石柱村繼續扶貧,這也是他六年來所駐的第三個貧困村。
“百姓致富夢就是我的中國夢。”劉昌法說。(完)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