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長清區革命烈士陵園內,埋葬著一位日本人。在華的六年中,前兩年他是“鬼子”,后兩年他是“八路”,在抗戰勝利前兩個月英勇犧牲。2014年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一共八個外國人,其中就有他——宮川英男。
宮川英男,1918年生于日本山梨縣,原名宮川應吉,1939年隨侵華日軍來到中國,1941年7月被我軍俘虜,隨后被送到延安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接受教育并工作,加入了共產黨,后任日本人民解放同盟冀魯豫邊區協議會副委員長兼冀魯豫邊區參議員等職務。為避免身份暴露,使家人受到迫害,他改名為宮川英男,意思是要做一個“英勇的男兒”。
1944年7月,宮川由“反戰同盟會”派到長清(時稱峰山縣),與津浦路濟南至泰安沿線敵偽工作組組長李洛夫同志聯絡,從事反戰工作。李洛夫,長清人,原名孟憲洲,比宮川年長一歲。很快,他們就成了無話不談的戰友。
當時,宮川常身著藍色大褂,頭戴黑色禮帽,出入火車站、望麟街等日偽人員較多的地方。由于長得白白凈凈,書生模樣,好多人都把他當成有錢人家的闊少爺。其實,他生活上艱苦樸素,衣服破了自己縫補,上級發給的生活津貼總是拿出來給大家買菜吃,還經常幫助房東打掃院落。有一次,李洛夫感冒發燒,夜行軍時,宮川背著他翻山越嶺,住進村后因無藥治病,宮川就用土方給他退燒。宮川常常通過車站偽警人員內線,用日文書寫共產黨、八路軍優待俘虜的政策、去留自愿等標語口號,傳送到日本兵手中,動搖其為軍國主義舍身賣命的決心,先后有多人放下屠刀。其中,駐扎在萬德車站一個叫板田的日本警備隊員,就是拿著兩張優待俘虜的標語,向我方投誠的。宮川的作為引起了日方的驚恐。日本特務渡邊野雄曾主動寫信約會,企圖將他誘捕,后又開出高價懸賞捉拿,均以失敗告終。
1945年春天,為了保證日籍反戰人士的安全,我軍安排宮川英男到萬德官莊一帶休整。6月7日拂曉,不知從何處得到消息的日偽一千多人前來掃蕩,里三層外三層包圍了官莊。看到不遠處密密麻麻的敵人,宮川等人想沖出去,可惜子彈太少,他們又都退了回來。大家分頭行動,有的進屋,有的上房,宮川在一位老鄉的掩護下,躲進了秸稈垛。敵人進院后,先將藏在屋里一位姓丁的同志逮住,正帶人往門外走的時候,宮川一下子從秸稈垛里沖了出來,飛起一腳將敵人踹倒。敵人爬起來打了他一槍,沒有打到,便大喊:“抓活的!抓活的!”槍聲引來了更多的敵人,宮川啪啪打了兩槍,撂倒了最近的兩個,隨后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時年27歲。
敵人一擁而上,從他身上搜出了一個手章,才知道是宮川,大吃一驚。敵人把他的遺體運到了萬德火車站,埋在附近的馬家溝里。
當地軍民聽到宮川英男遇難的消息,無比悲痛,紛紛要求把遺體搶回來,隆重安葬。根據縣敵工站的指示,李洛夫和東西夏峪村的共產黨員李子忠、侯國鈞反復商量,篩選了李玉珠、陶廷燕、張榮英、范振海、范振水等同志一起行動,時間定在6月21日夜間。
當晚突降大雨,夜色如漆,時機如同天授。不過,如注的雨水澆得大家睜不開眼睛。為了不損傷到遺體,大家不敢用鐵锨。李洛夫、李玉珠等同志跪在泥水里,一邊用手扒土,一邊念叨:宮川同志,咱回家,咱回家!
扒出遺體后,大家火速將其包好,抬到十里外的西夏峪村,整理、裝殮至一口柏木棺材內,又接著上路。由于道路泥濘,抬棺走在前面的一個人過壕溝時,一條腿陷入溝底的泥水中,好不容易抽出了腿,鞋子卻留在了泥里,顧不得尋找,赤著腳快走,抬到三里外的田家莊接運站,再由這個村的人送到下一站……
宮川英男最終的歸葬地是大峰山烈士林,他的遺體沿途所經過的村莊,都為其召開了追悼會,并多有路祭。因為走到哪里,都被群眾悼念一番,直到兩天后,遺體才隆重安葬。
這段經歷,刊登在1945年7月30日出版的《戰友報》上,同時配發李洛夫寫的《親愛的宮川英男同志》悼念短文:宮川同志,凡是接近過你的人,對你都很贊揚,群眾對你的人格感到偉大。你待人接物親近謙和,對于新事物學習很努力,有時整天忙得無空隙。所以,你這次的殉難,使得許多人為你而悲痛。宮川同志,你安眠吧!你的死,更增加了我們對日本軍部的仇恨,你的遺志,我們當繼承、奮斗、努力!
兩個月后,日本無條件投降。1983年,宮川英男的遺骨由大峰山烈士林遷入長清烈士陵園。李洛夫年年為宮川掃墓,一掃就是近六十年,直到2002年去世。臨終前他還叮囑家人,一定要記住這位“日本八路”,守護好他的墓地,找到他的親人。
不久,李洛夫的女兒開啟了為宮川尋家的旅程。首先與日本八路軍新四軍協會會長小林寬澄取得聯系,終于找到了宮川90多歲的姐姐。2009年清明節前夕,李洛夫的外孫女等一行,取了宮川英男墓地上的一些黃土,送到了日本山梨縣。2014年,李洛夫的女兒又將其父的部分骨灰埋在了宮川英男的墓碑邊,完成了父親死后與戰友相伴的遺愿。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