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紅嫂王換于的孫女于愛梅
大眾網·海報新聞臨沂3月29日訊(記者 儀首歌)3月28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點亮沂蒙精神地標”采訪團來到沂南縣沂蒙紅嫂紀念館,沂蒙紅嫂王換于的孫女于愛梅,在現場向成員們講述“沂蒙母親”和她的兒女們當年的愛黨擁軍故事。
抗戰(zhàn)期間,王換于家是紅色堡壘戶,羅榮恒、徐向前、朱瑞等黨政軍革命領導干部,都曾在她家里生活工作過。1939年,王換于創(chuàng)辦戰(zhàn)時托兒所,撫養(yǎng)42名革命后代。3年時間里,王換于自己家的4個孩子因照顧不周不幸夭折,而戰(zhàn)時托兒所里的八路軍子女們沒有傷著一個。王換于還組織群眾積極搶傷員,救活了《大眾日報》社干部白鐵華,厚葬革命烈士陳若克母女遺體,冒著生命危險保存黨史資料。王換于不畏犧牲、擁軍愛黨,被稱作“沂蒙母親”。
于愛梅講述了以“沂蒙母親”王換于為代表的沂蒙紅嫂的故事,“在沂蒙山犧牲的烈士們很多都是無名英雄,他們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無私奉獻,勇于擔當、勇于奉獻,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于愛梅說,“我要將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弘揚新時期沂蒙精神。”。
多年來,于愛梅作為“沂蒙母親”王換于的孫女,“百歲紅嫂”張淑貞的女兒,自覺傳承沂蒙精神,弘揚愛國擁軍光榮傳統(tǒng),為大家聲情并茂地講述沂蒙精神和革命歷史故事。花甲之年的退休教師于愛梅沿著英雄祖母王換于的足跡,讓“紅嫂精神”代代相傳。
采訪團參觀紅嫂紀念館
在位于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xiāng)常山莊村的沂蒙紅嫂紀念館里,記載著很多像王換于一樣的沂蒙紅嫂,乳汁救傷員的紅嫂明德英、擁軍模范王步榮、舍子擁軍方蘭亭、寧死不屈的呂寶蘭、永遠的新娘李鳳蘭……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 背后是沂蒙母親、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用生命寫就的軍民魚水贊歌。
抗戰(zhàn)時期的沂蒙紅嫂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推小車……她們舍生忘死救傷員,不遺余力撫養(yǎng)革命后代,凝成了血乳交融的軍民魚水之情。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抗日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沂蒙紅嫂幾乎承擔了作戰(zhàn)部隊所有的后勤工作,共做了315萬雙軍鞋、122萬件軍衣,碾米碾面11716萬斤,動員參軍參戰(zhàn)20萬人,救護病員6萬人, 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瓦解敵方近10萬人。
她們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她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黨、對人民軍隊的無比熱愛。半個多世紀以來,沂蒙紅嫂已成為女性擁軍模范的代名詞。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的“紅嫂”有的已經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們身上的那種“紅嫂精神”通過她們的子女以及她們撫養(yǎng)過的革命后代,延續(xù)傳承,從沂蒙山區(qū)走向全中國,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犧牲奉獻、報效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