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免费看-亚洲天堂视频一区-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都市激情 亚洲-都市激情亚洲

大眾日報記者分12路赴山東抗日根據地蹲點:紅色基因代代傳
2019-07-15 09:37:21  來源:央視網  作者:

本報記者兵分12路,赴山東主要抗日根據地蹲點采訪

重訪抗日根據地紅色基因代代傳

記者蹲點采訪地示意圖資料:王召群 制圖:鞏曉蕾 于海員

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曾經戰旗飄 今日櫻桃紅

沂蒙紅嫂沂南故里:真情染紅日 柔肩擔青山

□本報記者 卞文超 齊靜

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沂水縣城向西北行走30多公里,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所在地夏蔚鎮王莊村道路平坦、村容整潔,路中央紅旗迎風招展。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最后一位紅嫂的女兒握著記者的手,流下熱淚。

櫛風沐雨,奮斗如歌。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開展之際,自6月底開始,大眾日報記者踏尋革命先輩的足跡,走上重訪山東抗日根據地之路。

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大眾日報以習近平總書記就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為引領,派出12路采訪團隊,集合文字、圖片、視頻人員隊伍,奔赴沂蒙抗日根據地、冀魯豫邊區、渤海革命老區等12個山東主要抗日根據地,足跡從渤海之濱到沂蒙山腳,從濟寧微山島紅河濕地到東營蘆葦蕩……本報記者重溫革命歷史,尋覓先烈精神,感悟紅色力量,展現革命老區奮進在“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新征程上的新風采。

80年前,大眾日報創刊于沂水縣。重溫初心、堅守初心、踐行初心。第一組采訪團隊踏上創刊地,在為期一周的蹲點采訪中,一次又一次感受初心的召喚和精神的洗禮。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位于沂水縣夏蔚鎮王莊村,記者走進王莊老黨員朱鳳蘭老人家中,聽她訴說八路軍幫助村民擔水、掃院子的往事,提到自己參加婦救會組織的“識字班”,老人的眼神格外明亮。歷史親歷者的口述,讓記者看到了山東革命艱難進取的歷史畫面,更聽出了沂蒙人民對黨的深厚情誼。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沂蒙精神在齊魯大地上書寫歷史奇跡。沂蒙紅嫂紀念館是國內迄今唯一全面系統介紹“紅嫂”的專題紀念館,也是中國唯一一處以普通群眾為主題的革命紀念館,在黨性教育的全國大講堂中色彩尤為鮮亮。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的石頭屋,走出了一群紅嫂,沂蒙紅嫂紀念館保存著初心的溫度。記者走進村里,紅嫂的身影并未走遠,她們的故事仍在傳唱;走進紅嫂家園,紅色基因在狠抓落實的創新實踐中傳承。以紅嫂紀念館為中心,沂南黨性教育基地片區正在進行全面提升打造,片區內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64戶2086人已全部脫貧,消息令人倍感振奮。紅嫂寶貴精神遺產,正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山東是革命老區,有著光榮傳統。這片紅色土地,是全國最早建立黨組織的地區之一,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在不同歷史時期,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恢弘篇章。在山東15.8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現存革命遺址2449處;由中宣部命名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山東共17處。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本報記者陸續深入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德州、濱州、菏澤等市,重訪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發生地、鐵道游擊隊故鄉、渤海墾區革命紀念館、海陽地雷戰發生地、“紅色生命線——渤海走廊”、徂徠山起義發生地、天福山起義發生地、冀魯邊區革命紀念園、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等地。讓我們共同追憶波瀾壯闊革命歷史,從不變的初心中汲取奮進力量,始終保持“重整行裝再出發”的精神狀態,始終昂揚“永遠在路上”的激情斗志,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砥礪前行。

□記者 王世翔 報道 記者齊靜(左一)、鞠杰(右一)在沂水縣夏蔚鎮王莊村采訪建國前老黨員朱鳳蘭老人。

□記者 卞文超 報道  紅嫂明德英的女兒李長花向記者講述紅嫂家庭的故事。

逶迤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誕生于這片紅色的熱土,發展于齊魯大地,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仲夏時節,我們來到了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所在地——沂水縣夏蔚鎮王莊村,這里曾是山東抗日的指揮中樞,領導了一系列影響山東革命進程的大事件;我們走進臨沂沂蒙紅嫂紀念館,再次感受到了“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人人都是護理員”全民抗戰歷史的波瀾壯闊……回望風云激蕩的歲月,感受紅色熱土的巨變,沂蒙精神正在新時代煥發新精彩。

曾經戰旗飄 今日櫻桃紅 ——重訪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

□ 本報記者 齊靜 杜輝升

本報通訊員 莊琳 解曉通

仲夏的沂蒙山,到處郁郁蔥蔥,櫻紅李綠。連綿不絕的山巒如盤龍長臥,七十二崮向天而立,好一個八百里沂蒙!

遙想抗日戰爭時期,敵強我弱,八路軍轉戰沂蒙山區,很快擴大隊伍、建立根據地。在那個“跟著共產黨就掉腦袋”的年代,我們黨是怎樣團結人民“同心干”的?在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傳承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紅色基因?

6月下旬,帶著這些思索,本報記者來到沂水縣城西北30多公里一個道路平坦、村容整潔的村莊,這就是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所在地——沂水縣夏蔚鎮王莊村。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曾是全省抗日的指揮中樞,領導了一系列影響山東革命進程的大事件。

“人家對俺好,俺也對人家好”

6月的風,吹進王莊這個小院,吹亂了朱鳳蘭老人的絲絲白發,她卻像沒覺察到一樣。這位94歲的老人,一回憶起當年八路軍進村時的情景,有點混濁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聲音也突然高了起來。

那一年,她還是個13歲的“山妮子”,村里來了一支穿灰布軍裝的隊伍。鄉親們以為又是來搶糧的國民黨軍、日偽軍,家家關門閉戶,膽小的甚至跑到山上??蓻]想到,這支隊伍“大爺”“大娘”喊著,敲開門,又是幫著挑水,又是幫著掃院子,見了小孩一個個還怪喜歡的。村民們不害怕了,知道了這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

朱鳳蘭和鄉親們目睹的,是我省黨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1938年11月,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由沂水縣岸堤村(今屬沂南縣)遷往王莊。當年12月,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在這里改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

沂蒙山的凜冽寒冬,讓老百姓的日子特別難過。朱鳳蘭說,村里的八路軍看到沒有棉衣的村民,都會記下來,很快給送上棉衣,她家的鄰居就穿上了八路軍送來的棉襖。

和八路軍親近起來的朱鳳蘭,經常把家里的谷子磨成米面送到分局駐地,有時還會幫著工作人員推煎餅、做布鞋。“人家對俺好,俺也對人家好。”問起這么做的原因,老人給出了最樸實簡單的答案。

“人家對俺好,俺也對人家好”,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的真情流露。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上,這個樸實的道理依舊散發著時代的光芒。

為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沂水縣、夏蔚鎮從實際出發,號召種植大櫻桃。夏蔚鎮政府對連片種植大櫻桃的農戶進行補貼,聘請專家長期住夏蔚跟蹤服務。截至去年底,王莊種植大櫻桃2000畝,全鎮種植面積達到了3.8萬畝。65歲的王莊村民公丕文,種植大櫻桃年收入4萬多元,不僅解決了日?;ㄤN,還支援兩個兒子在沂水縣城和臨沂市區買房。

沂蒙山區吃水是老大難問題。在夏蔚,老百姓想吃水,要么是外出幾里地擔水,要么是建水窖存儲雨水。現在,云頭峪等村村民在家中就可以喝到甘甜的自來水。“云頭峪村民都說‘共產黨幫我們喝上了干凈的水’,從心里擁護黨。”云頭峪村黨支部書記王永付說。目前,沂水縣已啟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兩年攻堅行動,到2020年將全面解決農村地區飲水問題。

從“跟著黨搞革命”

到“跟著黨振興鄉村”

親身感受共產黨好的王莊村民,義無反顧跟黨走。1939年夏,日偽軍進行“大掃蕩”,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機關由王莊向沂水北部轉移,村里六七個青年人參軍跟著部隊走了,后來有多人犧牲。

山東分局機關報大眾日報在王莊創刊后,印刷所設在云頭峪村,每次需要將做好的版樣從王莊編輯部送到印刷所,再將印好的報紙運出去。在報社征招交通員時,云頭峪村的張之佩第一批報名。當時,村里有13個人主動為報社工作。

1939年夏大眾日報轉移時,張之佩沒有絲毫猶豫,整好行裝,告別家人,跟隨部隊開始了轉移。“爺爺這一走,就再沒回來,后來聽說犧牲在沂南縣辛莊。”張之佩的孫子張在友說。

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有21.4萬人參軍參戰,10.5萬人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

記憶,鐫刻在沂蒙人民靈魂深處。相信黨、跟黨走的堅定信念,早已在這片赤誠土地上生根發芽。

“俺爹娘那一輩是跟著黨搞革命,我們這一代是跟著黨振興鄉村。”6月27日,在沂水縣沂城街道西朱家莊社區,黨支部書記劉文玲正帶領著村民翻修文誠農貿市場。

1998年,劉文玲被推選為西朱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彼時的西朱家莊村沒有像樣的產業,村集體還欠下了20多萬元的外債。她帶領大家修好了村里的大路,建成沂水大集市場和文誠農貿市場,每年為集體創收300余萬元,成為社區的經濟支柱。

慧陽制衣有限公司是沂水當地一家頗有實力的企業。2016年,這家企業不顧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在云頭峪村建立分廠,原因只有一個——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帶領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目前,云頭峪60多家貧困戶通過進廠做工已全部脫貧,人均年收入達2萬多元。

慧陽制衣總經理曹淑云說,作為新時代的沂蒙人,更應該聽黨話、跟黨走,主動為黨和政府排憂解難,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

80多年前,13歲的朱鳳蘭發現,八路軍進村沒多久,幾個“女八路”串東家、走西家,開始組織女孩子讀書。自古窮人家的女孩子,自小就圍著鍋臺、豬圈轉,有空還要照看弟妹,她們也能識字?朱鳳蘭和父母有點不相信。然而,在“女八路”的一再勸說下,朱鳳蘭最終去了識字班。

“識字班不僅教識字,還給俺講男女平等、為老百姓辦事這些共產黨的道理。”說到這里,朱鳳蘭老人清清嗓子,情不自禁唱起了那時學的歌曲:“鑼鼓響,響連天,大家多喜歡,打走了鬼子和漢奸,好過太平年呀,哎呦哎呦哎嗨呦,俺好過太平年啊。”老人的嗓音有點沙啞,但感情是那么真摯,神情是那么振奮。

生長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沂蒙山人一代代傳承著紅色基因。

沂水縣充分利用紅色資源,開展紅色旅游和以“紅色旅游+”為核心的特色旅游。全縣提升打造了兩家3A級的紅色旅游景區,分別是沂蒙山根據地景區和桃棵子紅色旅游區。“沂蒙山根據地景區,總面積32.6平方公里,包括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孟良崮戰役陳毅指揮所舊址等景點。”夏蔚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武玉峰說。

近年來,我省抗日根據地景區成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熱點。沂水縣抓住這一機遇,印制了“親情沂蒙研學旅行手冊”“紅色研學之旅,走進紅嫂故里研學手冊”,在課程設置、研學師資、安全管理等方面做精抓細,全力打造研學旅行新亮點,每年有上萬人到這里學習參觀。同時,深入挖掘紅色歷史素材,先后編寫了《人人都說沂蒙山好》《魚水情鄉桃棵子》等紅色讀本,拍攝了紅色宣傳片《母子情緣》《沂蒙》,豐富了品牌內涵,走出了一條紅色旅游持續發展的沂水之路。

行程萬里,不忘來路;飲水思源,不忘初心。沂蒙山區這片紅色沃土,正創造著屬于新時代的更大業績。

真情染紅日 柔肩擔青山 ——重訪沂蒙紅嫂沂南故里

□ 本報記者 卞文超 杜輝升

本報通訊員 麻 杰 薛 峰

仲夏暑熱,沂蒙滴翠。位于沂南縣馬牧池鄉的沂蒙紅嫂紀念館,參觀者絡繹不絕。紀念館選址在常山莊村,樸素的村落依山坡而建,綠樹成蔭,苦夏時有涼風。

沂蒙紅嫂紀念館是山東沂蒙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基地,也是中國唯一一處以普通群眾為主題的革命紀念館,在黨性教育的全國大講堂中色彩尤為鮮亮。踐行初心使命,滋養人民情懷,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標注著共產黨人的精神“坐標”。

走進紀念館的石屋,大量文字和圖片史料,將初心的溫度完好保存。在沂蒙老區這一方紅色熱土上,苦難與輝煌、初心和使命,不是標語,不是口號,而是無數個活生生的故事。

熱血涌動——

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英雄群像

“預約參觀的團隊來自全國各地,每天的日程都滿滿當當。”6月25日,沂蒙紅嫂紀念館展陳部主任馬茜茜對記者說。下午臨近下班時間,來自國網青島供電公司的青年員工,仍在戀戀不舍地拍照留念。紅嫂紀念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革命傳統教育專題培訓,帶給他們滿滿的感動。

沂蒙母親王換于的雕像前,萱草花秀挺。古詩詞中,尊稱母親為“萱堂”,萱草堪稱中國的“母親花”。最后一碗米做軍糧,最后一尺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在中國反法西斯戰爭最艱苦的時刻,沂蒙紅嫂給予了革命母親般堅強無畏的庇護。

面對敵人的掃蕩,王換于的家是紅色堡壘。羅榮桓、徐向前、朱瑞、黎玉、郭洪濤等黨員干部,都曾在她家生活工作過。她和兒媳張淑貞一起創辦戰時托兒所,照料撫養了近百名革命后代。有吃的先緊著八路軍的孩子,自家的四個孩子卻因營養不良夭折。

2018年12月20日,最后一位沂蒙紅嫂張淑貞病逝。于愛梅是張淑貞的女兒,回憶起母親最后的時光,她的淚水抑制不住地流下來:“俺娘活到104歲,后期有些糊涂了。在家坐著坐著,她會猛地對我說,今天包餃子,包好了,誰也別吃,給八路軍吃!”女兒照著母親的意思做,母親還要反復囑咐,包好的水餃,別忘了搛一搛(別粘了),八路軍來了就是急的,吃完了還得上前線打仗……

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青壯年男子上前線,沂蒙婦女在后方貢獻。共產黨八路軍吃的是鄉親們籌的糧食,住的是老百姓讓的房,穿的是紅嫂補的衣裳,受傷躺的是民工抬的擔架,遇到危險靠的是群眾掩護,急行軍奔赴沙場過的是“識字班”肩扛的“火線橋”……

逶迤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谷諔馉帟r期的沂蒙山區,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人人都是護理員。沂蒙紅嫂身上承載的沂蒙精神,并不是某一個英雄人物的高聳,而是人民英雄群像前赴后繼的涌動。

追根溯源——

理想信念源于對人民的赤子之心

記者走進沂蒙紅嫂的家,她們的后人過著普通的生活。追憶紅色往事,眼中的光彩卻不可磨滅,記憶中有家事有國事,忠誠永不褪色。

李長花拿出黑白照片,母親明德英乳汁救傷員只是故事的開始,她的家庭先后出了八位子弟兵。趁著假期,她帶著孫子何鴻宇也來到了沂蒙紅嫂紀念館,明德英的故事在紀念館的墻壁上向公眾展示。14歲的何鴻宇沒有多說什么,他悄悄告訴奶奶:“這些歷史都在我的心里。”

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她們身上與生俱來的善良、淳樸、正直、忘我的品格,在戰火中綻放出石破天驚的偉力。

為什么沂蒙紅嫂寧可犧牲全部,也要許黨報國?是什么力量,驅使老區人民寫下歷史奇跡?在蹲點采訪的過程中,這個追問始終縈繞著記者。

“你是燈塔,照耀著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著航行的方向;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們永遠跟著你走,人類一定解放。”

在沂蒙紅嫂紀念館最后一個石屋,歌聲飄揚中,記者找到了答案。1940年6月,《跟著共產黨走》這首歌誕生于沂南縣孫祖鎮東高莊村。詞作者沙洪是大眾日報記者,他寫道:“這不是寫出來的,是從我心中迸發出來的。”

“他們上前線,為了俺們,連命都不要了,俺們在后方支援有什么怨言呢?”沂南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楊桂柱曾走訪過多位紅嫂,不止一次聽到紅嫂說出同樣深情厚誼的話語。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黨和軍隊用血肉之軀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群眾利益,讓沂蒙老區的群眾深深認同了八個大字——“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共產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謀解放而領導人民展開革命斗爭;人民群眾真正跟黨走,相信黨,在黨的領導下為人民解放事業無私奉獻。

敢闖新路——

紅色基因在創新實踐中傳承

麥收時節,辛集鎮庫溝村居民呂凱拉著400多噸小麥到紅嫂情面粉廠檢測,各項指標達到一級標準,以高于市場均價一毛五的價格被面粉廠收購。

“我對‘紅嫂情’這個品牌充滿敬畏!”面粉廠董事長李秀玲說,“紅嫂情”面粉送部隊,質次的原糧價格再低也堅決不要。

紅色基因在紅嫂家鄉傳承,在創造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中,綻放新的光彩。

沂蒙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帶納入沂南黨性教育基地片區,正進行全面提升改造。沂南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朱祥法介紹,沂南黨性教育基地片區共6個社區11個村,5266戶15406人。其中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64戶2086人,已全部脫貧??h里建立工作推進機制,專門成立片區提升指揮部。片區提升啟動以來,堅持黨建統領、黨員帶頭,實施組織建設、產業發展、人居環境、基礎設施、鄉村治理、鄉村文明“六項”提升工程,全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沂蒙精神中有豐富的創新創造因子,刻印著山東人自古就有的敢闖新路的傳統。

“有一份光,就發一份熱。”在沂南縣依汶鎮后峪子社區,74歲的梁兆利是老支書,至今仍奮戰在一線。在上世紀80年代初,后峪子村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干巴嶺”“光棍村”,梁兆利為了給村里修水渠,賣掉了新買的農用車,帶頭捐款2000元。妻子張道梅知道后,一句埋怨的話也沒說,晚上提著小馬燈陪著老梁在山上打石料。

為改變落后面貌,他帶領干部群眾,年年整山、治水、修路、發展特色林果。幾年來,8條環山水泥路暢通山村,1700畝帥李飄香,3家服裝加工廠在社區落地,解決了本社區200名勞動力就業問題。如今后峪子社區成為沂南黨性教育基地的新亮點。

600余人的青島學生研學專列,把城里長大的孩子帶到了沂南縣馬牧池鄉的石屋。實景劇演出、紅歌快閃、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等形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團隊來到紅嫂家鄉。沂南縣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任立軍介紹,2018年,文旅產業對沂南縣GDP的貢獻率近20%,成為地方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

回到沂蒙紅嫂標記的歷史坐標,初心的溫度仍然滾燙,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奮進、砥礪前行。

Copyright © m.zsm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大眾報業集團大眾網 最佳分辨率1440*900 IE最低兼容8.0版本 魯ICP備11035775號-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女在线| 香蕉视频污污在线观看 | 一级女性全黄久久生活片 | 在线精品欧美 |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中文 | 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85 | 日韩精品视频网站 | 在线观看国产欧美 | 1级a的观看视频 | www日韩免费高清视频 | 免费福利在线看黄网站 | 精品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 一区二区影院 | 黄色片视频在线 |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 | 香蕉视频在线免费 | 日本一本一道久久香蕉免费 | 99re最新地址获取精品 | 操美女在线观看 | 免费视频久久久 | 在线播放你懂 |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 成人欧美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 污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 欧美国产精品 | 一级毛片免费毛片一级毛片免费 | 日韩欧美高清 | 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日日操影院| 天天射综合 | 被黄漫网站视频在线观看 | 欧洲精品不卡1卡2卡三卡四卡 | 黄污视频 | 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短视频在线在线观看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看片 | 午夜大片网 | 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 青春草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