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wǎng)·海報新聞濟南7月28日訊(記者 李金珊)在膠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市西南部黃海中,有一個面積僅0.48平方公里的海島,它的名字叫蘇山島,1960年前,蘇山島是一無人居住荒島。1960年秋,中國人民解放軍守備部隊進駐蘇山島,蘇山島也是我國領海基點之一,戰(zhàn)略意義十分重大。 “擁軍船”的故事就發(fā)生在威海榮成市地人和鎮(zhèn)院夼村,1960年至今,院夼村村民與相隔6.5海里的蘇山島官兵守望相助,軍地共建,60年前,駐島官兵勇救漁民;60年來,漁船載物載情懷,五代“擁軍船”,將這份彌足珍貴的軍民情誼緊緊地連在一起。
60年魚水情深,軍民親如一家,用村里最好的船只運送物資、接送官兵及家屬,開辟了一條海圖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線;60年櫛風沐雨,初心不改,五任船長、五代船,駕駛“擁軍船”平均每年往返200個航次,累計航程2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赤道5圈,譜寫了一曲恪守初心、擔當奉獻的時代贊歌。
院夼村“擁軍船”的故事,要從60年前說起,那年3月,荒無人煙的蘇山島進駐了首批部隊,當年4月,院夼村民王道倫和王義寬駕駛漁船在返航途中遭遇大霧和強海流,在蘇山島海域附近迷失航路,沒有燈塔、失去方向感,漁船迷失在大霧中,并隨時面臨著觸礁沉沒或被巨浪打翻的危險。
正當二人陷入絕望時,2人的求救聲被島上巡邏的戰(zhàn)士聽見,十幾名解放軍官兵在岸上站成一排,使勁敲著鑼鼓為他們指引航向,最終漁船沖出困境,成功靠泊,2人被成功救起。登島后,王義寬發(fā)起了高燒,戰(zhàn)士們拿出藥物,輪換著為他量體溫、喂飯、喂藥。王道倫也被官兵安頓在一張溫暖的床上,在官兵的精心照料下,2人身體漸漸康復。看到守島官兵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二人在心底許下承諾:“今后出海,一定要來島上看望解放軍。”
后來,駐島官兵又先后救起7名在蘇山島海域附近遇險漁民。院夼村村民口口相傳,“蘇山島來了解放軍,解放軍是咱們的救命恩人”。為了表達對駐島子弟兵的恩情,1960年9月5日,院夼村支部書記親自帶隊上島感謝,看到官兵在環(huán)境十分惡劣的條件下建島守島,各種物資補給都由部隊從陸地上定期進行運送,有時候因為海況惡劣,物資不能及時送島,影響官兵的生活,心里非常難過。為報答守島官兵的恩情,樸實的院夼人主動承擔起義務接送官兵親屬和運輸物資給養(yǎng)的重任,當時,院夼村黨支部從20多條船里選出最好的一條舢板船,為官兵提供運輸服務。自此,院夼擁軍船揚帆起航,開辟了一條在海圖上找不到的航線。每年的9月5日,也成為了駐島官兵和院夼村人共同的“建島節(jié)”。
從那起,院夼村的“擁軍船”就從未停航過,60年來一直往返于院夼村與蘇山島的海面上。被解放軍官兵救起的漁民王道倫,自告奮勇成為第一任擁軍船長。70年代,舢板船換成了桷蓬船,王義寬接替了老船長成了第二任舵手。80至90年代,第三任擁軍船長王喜安接過了船舵,開起了機動舢板船。待到新世紀,第四任船長王喜聯(lián)和第五任船長錢鈞堂駕起了機動大馬力木船。2019年7月,院夼村又斥資140多萬元,新建了一艘GPS和北斗系統(tǒng)雙導航的現(xiàn)代化“擁軍船”,運輸能力由上一代的8噸提高到現(xiàn)在的55噸,抗風能力由上一代的6級提高到現(xiàn)在的8級,基本上可實現(xiàn)全天候航行。
“只要島上有需要,擁軍船隨叫隨到!”1998年冬天的深夜,蘇山島上一位牟平籍戰(zhàn)士接到爺爺病危盼歸的電話。寒風呼嘯、大雪紛飛,親人的生命在和時間賽跑。當時負責船只管理的村委會主任王太民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去找船長王喜安,王喜安二話沒說,穿上衣服就出了門。
在那個風雪交加的深夜,王喜安和兩位船員駕駛“擁軍船”駛向蘇山島。以往天氣晴好,船只往來一趟蘇山島需2個多小時。可那一晚,5個多小時過去了,還不見“擁軍船”的蹤影,王太民和船員家屬一直在岸邊焦急等待。直到凌晨2時,“擁軍船”才平安歸來。下船后,王太民立即安排人開車送戰(zhàn)士回家。事后那位戰(zhàn)士到村委表示感謝,王太民說:“你們在蘇山島執(zhí)行任務、守島衛(wèi)國,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回報。”
“擁軍船”為駐島官兵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每到關鍵時刻,更是一艘救命船、愛心船。2005年,第四任船長王喜聯(lián)突然接到求助電話,一位來島探親的孩子不慎摔傷了頭部,情況緊急。當天的天氣預報提醒將有8級大風,但王喜聯(lián)絲毫沒有猶豫,立即帶上幾名經(jīng)驗豐富的村民駕船出發(fā)。上島接了孩子后,“擁軍船”加足馬力往回趕,終于在燃油耗盡之前靠了岸。
院夼人把駐島官兵當成自己的親人,傾注滿腔熱情,急部隊之所急、解部隊之所難,感人的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1990年6月,時任連隊連長的任振嶺7個月大的孩子患上了肺炎,情況緊急,需要下島到就近的院夼職工醫(yī)院醫(yī)治。那段時間,孩子白天在醫(yī)院掛吊瓶,晚上就被村民王進考接到家中照料。在王進考夫婦的悉心照料下,半個月后孩子恢復健康。
返島前,任振嶺的家屬拿出錢執(zhí)意要答謝王進考夫婦,但他們分文不收,王進考的妻子動情地說:“弟妹,你這么做就太傷我們的心了!”從此,兩家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每逢外出或探親回來,任振嶺的妻子就帶著孩子來看望王進考夫婦并住上幾日,有一次,母子倆竟不知不覺住了70多天。退役后的任振嶺把家直接安在了威海,兩家的來往一直不曾間斷。王進考的孩子結(jié)婚時,任振嶺都會帶著全家人前來祝賀。“前幾天,他打到了大魚,還會錄小視頻發(fā)給我,想饞饞我,問我回不回來吃呢” 任振嶺笑著告訴記者。
采訪中,村民王進考的妻子告訴海報新聞記者,有時候村里為官兵準備的招待所下班了,沒有餐食了,王進考就會邀請島上官兵來家里吃飯,她會給這些官兵們烙油餅、包水餃、蒸餑餑,熬稀飯,官兵都很喜歡她做的飯,最多的時候家里能有17口官兵吃飯,屋里坐不開,大家都坐在院子里吃。當海報新聞記者問,給那么多官兵做飯,不嫌麻煩嗎?“都跟自己家孩子一樣,嫌乎啥麻煩,看著他們愛吃我做的飯,高興呢”。王進考妻子笑著回答。
“家門鑰匙在老地方”,有時候,王進考夫婦不在家,要有官兵來家,王進考告訴他們鑰匙在老地方就能自己找到鑰匙進門,像回自己家一樣。
60年來,一代一代駐島官兵從未忘記院夼人民的深情厚義,他們經(jīng)常下島參加綠化、清潔等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工作,也曾和村民合力撲滅槎山大火,趕上村民們有喜事,官兵們也會打電話、發(fā)微信祝賀。
在院夼村村民和駐島官兵的共同見證下,“擁軍船”走過了整整一個甲子,累計運送物資、接送官兵及其家屬10余萬人次,航行里程達20多萬公里,航行軌跡連起來相當于繞赤道5圈。“舵盤”在11任村“兩委”班子、五代船長手中傳承、接力,最初的搖櫓船換成了“角篷船”、小馬力機帆船、大馬力機帆船,直到第五代配有GPS和北斗系統(tǒng)雙導航的現(xiàn)代機船。60年來,“擁軍船”從未拋錨、停航。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