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7月28日訊(見習記者 孫靚)“我來烈士陵園工作,是受姥爺的影響,沒想到,這一干就是37年”。李建軍是山東省金鄉縣羊山烈士陵園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被評為“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模范個人”。他守陵37年,把土少石多的荒山變成綠水青山和革命烈士紀念塔、恢宏的紀念館。年接待參觀量達到260萬人次。
1982年,從初中畢業的李建軍本可以到縣上的糧食局工作,但是在其姥爺的影響下,主動來到了羊山烈士陵園。“我來烈士陵園工作,是受姥爺的影響”。李建軍介紹到,姥爺在1970年離休之后,就主動申請到羊山烈士陵園義務守靈,主動承擔起陵園發展、管護工作。“姥爺參加過羊山戰役,這里埋著和姥爺一起并肩戰斗過的戰友,他來烈士陵園守靈,這是一種情結。”李建軍說道。
“那個時候是真苦啊,山上一片荒涼,條件特別艱苦,而且也沒有資金。一到農忙的時候,就只剩我和姥爺兩個人了。”姥爺直到85歲時才肯下山,而李建軍也就繼承了姥爺的這種情結,一直堅守著羊山烈士陵園。
為了修建烈士公墓和烈士紀念堂,讓世世代代的人都能記住這些犧牲的英雄們。由于資金匱乏,他冬天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去縣城或市里籌措資金,為了節省交通費,大多數時間都是靠步行和騎自行車,餓了,一塊紅薯、一杯水就是一頓飯,從來不舍得進餐館。就這樣各級領導無不被他的堅持所打動,在當時各項經費緊張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抽出部分專款,用于烈士紀念建筑物的修建。
為豐富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李建軍先后到五個省、20多個縣市、120多個單位收集資料,多次去北京,走訪了李德生、陳錫聯、段君毅等五十余位參加過魯西南戰役的老將軍、老首長和劉伯承元帥的長子劉太行同志,征集到了大量有關魯西南戰役的書籍、軍戰史、影集、錄像、錄音、照片等歷史資料、領導題詞等,極大地豐富了陵園的史料和展出內容,更加充分發揮了其教育陣地作用。
“當年的羊山戰役是在夏季,剛好恰逢雨季,許多戰士在戰時,都脫下了寫有名字的上衣,有的衣服被淋濕后,也無法辨別筆跡,導致有八千余烈士絕大多數都找不到名字。”所以,為無名烈士找到家也是李建軍這些年來一直做的事情。可是,經過漫長、艱難的尋找,目前也只有214名有名烈士。
每次看到來尋親的親屬痛哭,看到70多歲的老戰士在戰友墓前哭得扶不起來、久久不愿離開,李建軍也會抹眼淚。也正是這份感動,一直支持著李建軍走到現在。
“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這句話是李建軍對人生定義的深刻領悟,也是他對工作和事業的執著追求。37年來,李建軍一步步將土少石多的荒山建設成如今青山綠水的革命烈士陵園,將烈士陵園一步步打造成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參觀者絡繹不絕,年接待參觀量達到260萬人次。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