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媽媽”賈平(前排左四)帶領漁家大嫂看望消防官兵
在煙臺長島駐守的每位部隊官兵,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媽媽,那就是賈平。擁軍20年,賈平付出了真情實感,也付出了真金白銀,她被部隊官兵親切地稱作“賈媽媽”,她說,付出讓她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千里難隔母子情,遠赴吉林探望“兵兒子”
“今年5月份我又去吉林看我的孩子們了,我答應他們只要我的身體條件允許,每年都會去看他們,讓大家都能吃上一頓媽媽包的鲅魚餃子。”賈平告訴記者,2017年5月份,駐守長島的88名官兵移防到吉林,離開長島的時候,“孩子們”依依不舍地問什么時候才能再見到“賈媽媽”,當時賈平就告訴大家,去了吉林好好工作,半年后會去看他們。彼時,88名官兵只當這是一個美好的玩笑,可在賈平的心里,這是她對“孩子們”的承諾。
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大家到了吉林后就失去了消息,賈平怎么能安心,當“兵兒子”們站在大樹上給賈平打來視頻電話時,她才知道,大家在吉林是多么艱苦,只有爬上樹手機才能勉強有點信號,樹林里的蟲子把他們咬得遍體鱗傷,苦不堪言。此時,賈平再也不能等到半年后了,在移防2個月后,賈平決定去吉林看看自己的“孩子們”。
臨行前,賈平把家里最大的鲅魚找了出來,清洗、切塊、剁餡、調味,她準備了整整10箱鲅魚陷要去吉林給“孩子們”包餃子去。從渤海灣海島到黑土綠山、從水路到陸路,行程2000多公里……
賈平教大家包鲅魚餃子
賈平啟程之時,大家還認為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直到賈平再三保證,真的是要去看他們,大家一下子沸騰了,2017年5月25日下午,客車在吉林省琿春市一家賓館前剛停穩,早已在此等候的官兵李淵笑著跑過來擁抱賈平。
深夜2點多,賈平才躺下睡覺,她把從家里帶的海苔脆、魷魚絲等特產,一份份裝好準備送給官兵們。第二天早上7點,沒來得及吃飯,賈平就開始處理鲅魚餡。
上午9點多,終于到達目的地了!此時,從長島移防過來的官兵們已整齊排列好,用孩童般的微笑和猛烈的掌聲歡迎“賈媽媽”的到來。“張曉華、孟凱、劉青山、王林……”賈平摸著“兒子們”的臉,依次和他們擁抱。本是戍邊衛國的錚錚男兒,此刻卻像孩子一樣又哭又笑。
鲅魚餡再加上韭菜提味,130人份的餃子餡,全由賈平一個人和,官兵們有人負責搟皮,有人負責燒水,圍在賈平身邊打下手,整個廚房變成了一個歡樂的海洋。長島的大鲅魚餃子,平時一人吃不上10個就飽了,那天最多的一口氣吃了17個,大家都說,在長島時經常吃媽媽包的鲅魚餃子,很懷念這個味道,像家的味道。
此后每年,賈平都去一次吉林,今年已經是賈平第三次到吉林看大家了,“孩子們在那里過的苦,不少人有退伍的念頭,我去看他們是希望孩子們能在部隊克服困難,安心工作,為國爭光。”賈平說。
軍民一家親是深入骨髓的信念
“我們小的時候,部隊家屬上島后,都是住在村民家里,‘門對門,窗對窗,一根繩子晾衣裳’,軍民一家親,是刻在骨子里的。”賈平說,堅持擁軍20年,付出了真情實感,也付出了真金白銀,有人問她如此執著是圖啥?她說啥也不圖,人都是講感情的,她跟部隊有感情,一切都源自于內心的一份真情。
今年62歲的賈平,現任恒大水產貿易中心總經理,創業初期,她的工廠附近就駐扎了部隊,看到部隊食堂的飯菜相對單調,每次賈平包了餃子就給部隊送一些去,一來二往,就跟部隊的官兵們越走越近。
端午節之際,賈平為部隊官兵送來粽子和雞蛋
擁軍之初,部隊的條件還不是特別好,賈平看到戰士們訓練很忙很累,但是每天洗衣服非常辛苦,她就給部隊贈送了兩臺洗衣機。夏季,她看到戰士宿舍炎熱,影響戰士們休息,就一次購買了10多臺電風扇,送到兩個共建單位。凡是官兵們的親屬來島探親,賈平都在自己的漁家樂里提供免費食宿,“海參、鮑魚、大蝦,這三大件是一定要上的,而且要上最好的。”賈平說,她招待軍屬就像招待自己的親人一樣。
多年來,凡是部隊拉練,賈平都給每位官兵贈送一套手套、襪子和鞋墊。有的戰士們在訓練中受傷,或者有戰士生病,她都送病號飯。賈平家里有一堆各種花樣的飯盒,這是特意為官兵們準備的。多年來,只要賈平有時間,都要給連隊加幾個菜。春天的鲅魚餃子,秋季的各類海鮮以及山菜、海菜包子等,時常會出現在官兵們的餐桌上。每年新兵入伍、老兵退伍、中秋節、建軍節、春節等重要節點,她都千方百計給孩子們送去一臺自導自演的晚會。
賈平為駐島官兵準備了文藝演出
賈平為退伍官兵送行
賈平為退伍官兵準備了紀念品
到了退伍季,賈平為每位退伍戰士送上皮箱、圍巾、海產品,“我給孩子們的東西,都是我能拿得出的最好的東西,我從不計較什么成本,就像一個普通的媽媽一樣,希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賈平說。退伍時碼頭送別,每位離島的戰士一定要跟賈平擁抱告別,這成為了駐島官兵一個雷打不動的慣例。
20多年來,賈平以一個普通志愿者的身份同一個個連隊結成共建對子。當時,不知道是誰先叫了她一聲“媽媽”,從此之后戰士們就把“兵媽媽”這個稱呼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每位駐島官兵都會親切地喊她“媽媽”。
一聲“媽媽”,就是一輩子的母子情誼
賈平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最初擁軍之時,女兒很不理解。后來,賈平和“兵兒子”之間的感情也讓女兒理解了媽媽。賈平的母親常年臥床不起,需要人照顧,到了周末,駐島官兵會輪流到賈平家里來幫忙照顧老人,給老人剪剪頭發,推老人出門曬曬太陽,賈平的母親去世時,所有“兵兒子”都前來吊唁,“最讓我感動的是,大家怕我傷心過度,每天都有兩個人輪流到家里來陪著我,也不說話就坐在我身邊,連續陪了我40多天,我心里覺得特別溫暖。”賈平說。
“我是一個幸福的人,我的幸福感來自于我的付出,也來自于我得到的回報。”賈平說,無論島上下多大的雪,她的門前屋后都不會有積雪,早上一推門,門前的積雪早已經被清掃干凈,都不知道“兵兒子”們是幾時來清掃的。
退伍官兵與賈平依依不舍地告別
當退伍的“兵兒子”圍著她送的大圍脖再次出現在她面前時,笑著問賈平還記不記得他,賈平回道,哪有媽媽會忘記兒子的。她到底有多少“兵兒子”恐怕連她自己都記不清楚了,但是只要看到他們的臉,她就能喊出他們的名字。有“兵兒子”要結婚了,會給賈平發來請柬,她說只要兒子需要,不管天涯海角做媽媽的都會到。
她為擁軍傾注大量精力物力,與結對的駐島官兵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她的先進事跡先后被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等媒體專題宣傳,曾獲得“十佳兵媽媽”、“首屆長島好人”、“山東省厚道儒商”、“山東省文明誠信個體工商戶”、“煙臺市女職工再就業標兵”、“煙臺市優秀政協委員”等光榮稱號。今年,她又獲得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于飛 視頻 屈晨晨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