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沂蒙山》中,有為掩護八路軍傷員以命換命、挺身赴死的村長孫九龍;有為保護百姓引開敵人壯烈犧牲的新婚丈夫林生;也有為了保護八路軍遺孤,自己兒子卻慘遭殺害的英雄母親海棠……沂蒙故事既感動了每一個演員,也感動了萬千觀眾。
用細節呈現“山東味兒”
“自2018年12月成功首演到參加國家大劇院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演前,《沂蒙山》的各種不同版本在山東省內外演出了68場。”總導演黃定山介紹,“我們常說戲是演給觀眾看的,戲的成熟要在劇院最后完成,實際上就是說一部戲的成功與否要接受觀眾的檢驗。68場演出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聽取意見,不斷地打磨、修改和完善。國家大劇院的首場演出是修改最多的一次,也是效果最好的一次,每一次演出,我們都力求盡善盡美地呈現給觀眾。”
在宏大的舞臺布局中,每一個道具,每一個走位,每一個唱腔,每一個細節的處理都至關重要?!兑拭缮健纷非?ldquo;濃烈、鮮活、深刻、壯美”的內容特色,具體說,就是追求深刻的思想內涵、濃郁的山東特色、鮮活的人物形象和壯烈的革命故事。作為一部講述山東沂蒙故事的歌劇,《沂蒙山》吸收了大量的山東民間音樂元素,尤其是《沂蒙山小調》。
“一雙鞋子針兒密,一針一線記心里。”“紅棗甜,煎餅香,推著小車送軍糧。”“書香已被炮火染,安逸的心難再平靜。”……一句句唱詞,不僅準確地傳遞了軍民之間的情感,而且朗朗上口,帶有濃濃的“山東味兒”。
《沂蒙山》整部歌劇分為6幕,共有40個唱段,演唱形式豐富多樣,涵蓋了男女獨唱、對唱、二重唱、四重唱、混聲合唱等,并將山東民間音樂《沂蒙山小調》中的音樂元素吸納到歌劇唱段之中。同時,歌劇還將民族樂器竹笛、嗩吶、琵琶等融入伴奏樂隊,讓觀眾陶醉在山東特色的音樂旋律里。該劇作曲欒凱介紹:“在創作中,我們立足齊魯大地的地域特色,吸納了大量山東藝術元素進行藝術再造,《沂蒙山小調》與全劇音樂的完美融合呈現出了獨具山東特色的歌劇。”
劇中不僅呈現了山東軍民的抗戰場景,還展現了沂蒙百姓碾谷子、攤煎餅等生動祥和的日常生活。此外,山東快書、山東秧歌等藝術形式的穿插出現也常常給人帶來驚喜,不僅豐富了舞臺表現,還充分展示了山東民間藝術的魅力和特色。
在感動中理解和傳承沂蒙精神
觀眾張圣澤說:“這部劇對細節的精益求精讓人印象深刻,從主演的獨角戲、對手戲到大場面中群演的每一個微小的表情和動作,尤其是兩個孩子和群演中的老人,都帶給人很多驚喜,也讓我多次情不自禁淚流滿面。在眼淚中,靈魂得到了洗禮。”
劇中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場景還有很多:在敵人掃蕩、揚言放火燒山洞的緊急關頭,沂蒙百姓與八路軍傷員爭著赴死;面臨鬼子圍剿,八路軍掩護百姓先走,拉響手榴彈……在高亢激昂的演唱和吶喊聲中,“生死與共、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已然融入了觀眾的心。觀眾所能回報的只有眼淚和讓心靈震顫的掌聲。
《沂蒙山》中既有英勇赴死的大無畏,也有面對生離死別的矛盾掙扎。每個人物都是鮮活的、立體的,像歷史原型一樣真實感人?!兑拭缮健纷屓嗽诟鑴≈欣斫庖拭删瘢然谛摹?/p>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