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國家大劇院展演圓滿落幕
□記者 陳巨慧 報道
本報訊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民族歌劇《沂蒙山》于9月24日、25日、26日連續三晚在國家大劇院展演,劇中描繪的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深深打動了現場觀眾。
截至目前,歌劇《沂蒙山》已在全國連續演出71場,7萬余名觀眾到場觀看。
“巍巍蒙山高,親親沂水長,人人那個都說沂蒙山好……”山東籍作曲家欒凱為民族歌劇《沂蒙山》作曲,將《沂蒙山小調》等山東音樂元素融入歌劇中,既體現著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展示出鮮明的新時代美學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沂蒙山》填補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東在歌劇藝術創作方面的空白,曲調結構也符合當代人的審美習慣,每一個人物都有非常經典的唱段。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能夠在國家大劇院奉上這部精心打磨過的藝術精品,作為山東人我感到十分自豪。”欒凱接受采訪時表示。
作為歌劇《沂蒙山》主角“海棠”的扮演者,女高音歌唱家王麗達在劇中的唱段幾乎占據了整個篇幅的一半。雖已是第六次出演歌劇,但她坦言這是“挑戰最大的一次”。“每當我很累或者很乏的時候,我就會想想當年的紅嫂,想想當年她們的付出,我們所經歷的這些其實真的不算什么。所以我覺得真的是靠著沂蒙精神把整場演出撐下來。”
歌劇《沂蒙山》山東地方特色濃郁,對于湘妹子王麗達來說,創作時更要做個“有心人”。如何說話,如何走路,如何納鞋底……為了貼近“海棠”,王麗達不斷學習,不斷琢磨,努力讓表演符合這個人物,讓觀眾能夠看懂自己的表演。
在《沂蒙山》中扮演孫九龍的楊小勇告訴記者,演員們多次到革命老區進行采風,深刻感受到了沂蒙革命老區厚重的紅色文化和寶貴的精神財富,自己對于在舞臺上塑造的沂蒙人也有了更深層次認識。
演出結束時,帶兒子觀看演出的北京觀眾陳艷哭紅了雙眼,她說:“作為一個80后,雖然劇中的故事很遙遠,但我看完之后很感動。我覺得國家的和平、國家的安定確實對于我們每個人很重要,我很慶幸帶兒子來觀看,雖然他現在還小,可能還感受不到,但這樣的故事我會用一生講給他聽。”
“每一幕都令人動容,我多次淚流滿面。”北京市民邱女士告訴記者,“山東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與犧牲,沂蒙精神應該世世代代傳下去。”
歌劇《沂蒙山》藝術總監、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張桂林表示,沂蒙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講好沂蒙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是山東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我們充分挖掘沂蒙山革命根據地軍民的抗戰故事、革命傳統,力圖使沂蒙故事和沂蒙精神煥發出新的藝術光暈和時代光彩。”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