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各地舉辦精彩紛呈的慶祝活動,吸引了大量觀眾、游客積極參與,大家用豐富多樣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祝福之意。
中央以及各省黨報也紛紛用自己的特有方式,通過版面設計編排、文字圖片語言、短視頻等等形式向新中國70華誕獻上祝福。大眾日報注意到,致敬先烈、致敬英雄、致敬奮斗者都是各家黨報不約而同的主題策劃。
在眾多致敬報道中,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和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都拿出重要的版面報道了一位英雄人物——王杰。
(大眾日報版面)
10月4日,大眾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報道《王杰紀念館建成以來接待游客超1600萬人次,每年國慶節紀念館人流如織——“英雄王杰的歌,我們唱!”》,通過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模范個人,金鄉縣羊山烈士陵園管委會副主任李建軍的視角,報道講述了英雄王杰老家——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英雄事跡、學習王杰精神,修建新的王杰紀念館,打造紅色景區的故事。文章指出,我們要學習英雄王杰的精神,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英雄王杰的歌,我們唱。
(新華日報版面)
10月3日,新華日報二版頭條刊發報道《原濟南軍區裝甲兵坦克二師工兵營一連五班班長王杰:高高擎起“兩不怕”精神旗幟》,并配發評論《讓奮斗引領時代價值》。文章通過當年的人和事,還原歷史事實,講述王杰舍己救人的事跡。評論指出,普通戰士王杰,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卻在危險面前果斷出手,用個人的犧牲換來戰友、群眾的安全。幸福生活靠自己的奮斗創造,我們也不應忘記,“歲月靜好”的背后,有著更多奮斗者的負重前行。
1965年7月14日,原濟南軍區裝甲兵坦克二師工兵營一連五班班長王杰,帶領民兵進行最后一項訓練——“絆發式防步兵應用地雷”實爆,講解示范時,炸藥包突發意外,生死關頭,他毅然用身體壓住炸點。他的縱身一躍,挽救了12人,卻將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23歲。
今年,王杰榮獲中宣部等9部門評選表彰的“最美奮斗者”稱號。在金鄉縣王杰紀念館,2011年紀念館建成以來,接待游客超過1600萬人次。如今,王杰紀念館每年都會組織“兩不怕”精神進校園、新兵入伍講王杰精神、中小學生紅色教育和素質拓展訓練等活動。紀念館也成為濟寧市干部政德教育教學點、金鄉縣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在江蘇,王杰生前所在連隊,54年來,“王杰班”先后走出275名戰士、31任班長。無論是在炮火硝煙的戰場,還是在搶險救災一線,“王杰班”官兵們總是以“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軍人氣魄,用熱血和生命把“兩不怕”精神旗幟高高擎起,每一份勝利的捷報都閃耀著血性的光芒。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紀念英雄、致敬英雄,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顯得格外有意義。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