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我心永紅——沂蒙精神訪談錄”系列報道。記者踐行“四力”,蹲點采訪,通過鏡頭和筆,追尋沂蒙精神的歷史脈絡和時代內涵,呈現沂蒙革命老區人民群眾永遠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實踐。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封
工作10年,講解16000多場次;每年背十幾萬字的講解詞,學習變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每天都要學習掌握大量相關背景知識……這是一名金牌“紅色講解員”的“標配”!
9月21日,“紅動齊魯”山東省紅色故事講解大賽頒獎典禮在濟南舉行,來自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講解員王皓琳、張瑞潔等10人獲得“金牌專業講解員”。10月10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一行三人從濟南奔赴臨沂,采訪了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講解員張瑞潔、王皓琳。
10月11日,在沂蒙革命紀念館前,張瑞潔(左)接受記者采訪。
張瑞潔是土生土長的臨沂人,家就住在革命烈士陵園附近,從小就對革命英烈無限崇敬。正是出于對沂蒙這片熱土的依戀,她放棄了留在省城工作的機會,安心在家鄉做一名紅色講解員。她是振興沂蒙勞動獎章獲得者,從業10年來,已講解了16000余場。她說,每一場講解對我來說都是神圣的體驗,都是信仰的召喚,“我想把紅色故事講給每一個人,讓沂蒙精神深入人心”。
在“紅動齊魯”山東省紅色故事講解大賽中,張瑞潔之所以脫穎而出,靠的是對紅色故事《半條軍毯》的挖掘能力。
2014年9月,李美林老人抱著一條毯子來紀念館找到她。老人是抗戰老兵,17歲那年擔任谷牧同志的警衛員。1948年初春,乍暖還寒,谷牧率部在野外扎營,他心疼年輕的警衛員李美林,讓他和自己蓋一條軍毯,后來把毯子分成兩塊,送給李美林一半。在淮海戰役中,炮彈碎片擊中了李美林,恰巧打在了他背著的半條軍毯上,雖遭重創,但經搶救活了下來。2009年11月,在谷牧同志遺體告別式上,李美林緊緊地抱著這半條軍毯,悲痛欲絕,“老首長,是您救了我啊!”
張瑞潔深深地為《半條軍毯》這個紅色故事所感染。一條軍毯,兩處溫暖,它承載革命軍人之間的深厚情誼,也昭示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一口飯做軍糧,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最后一件棉襖蓋在擔架上”,這就是沂蒙精神在戰爭年代的真實寫照。
王皓琳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采訪。
王皓琳講述的《大青山上的悲歌》是她爺爺的首長陳明與辛銳的故事。在講解大賽中,王皓琳聲淚俱下,感人肺腑。
陳明,福建龍巖人,抗戰初期任中共山東分局黨校校長,是黨內不可多得的理論家。辛銳,出生于濟南,抗戰爆發后,辛銳到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參加八路軍,在部隊從事文藝工作,并擔任“姊妹劇團”團長。1941年3月,陳明和辛銳結為夫妻。1941年11月,日軍在沂蒙山區展開了“鐵壁合圍”大掃蕩,急行軍途中,久別重逢的陳明辛銳夫婦,只能短暫眼神對視,便匆匆離去。誰知,這飽含深情的對視,這欲言又止的沉默竟成永訣。第二天,陳明在大青山突圍的戰斗中壯烈犧牲。陳明犧牲時,辛銳也身受重傷。日寇包圍了上來,擔架上的辛銳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和敵人同歸于盡……
站在松柏掩映的烈士墓前,王皓琳深情地說,陳明與辛銳這對革命伴侶,在沂蒙山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英雄戰歌。爺爺常對她說:“妮兒啊,爺爺講的故事,你要記牢,趕明兒長大了,讓人知道,咱共產黨好。”
在兩天的采訪時間里,從張瑞潔、王皓琳身上,我們發現,這種已經融入血脈的紅色基因,正是她們成長為優秀“紅色講解員”最閃光、最能打動人心之處。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