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砥礪奮進,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70年來,齊魯大地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中也取得了輝煌成就。
歷史是人民書寫的。70年來,你、我以及你我身邊的每一位個體,都是這場歷史巨變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大眾網·海報新聞致敬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策劃推出短視頻訪談《70年,山東人,山東事兒》,聽山東人講他們的山東事兒。
《70年,山東人,山東事兒》短視頻⑨:
大眾網·海報新聞10月25 日濟南訊 (記者 朱肖明)1932年出生的王燕云老人,可以說是“苦命”出身,從小沒有見過娘,10歲左右父親和哥嫂先后去世,之后他便以討飯為生。1948年,在要飯途中遇到解放軍,從此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先后參加了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1950年,他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27軍80師240團的一名戰士,奔赴朝鮮作戰。
“我們用鮮血換來的一切,寧死也不能讓給敵人。中國青年武裝起來萬眾一心,抗美援朝。再見吧,親愛的媽媽吻別你的兒子吧......”今年87歲的王燕云老人至今還能記起這首歌。“我們出國的時候,還沒有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為了鼓舞士氣,文教干事用蘇聯的共青團歌改了詞,這首歌唱出了每個戰士的心——我們用鮮血換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換來的中國人民站起來,絕對不能讓給敵人!”
1950年10月中旬,18歲的王燕云作為第一批志愿軍戰士隨部隊北上赴朝鮮作戰。當火車到達沈陽時,朝鮮戰場局勢惡化,以美國為首的16國聯合軍已經快到新義州,接近我國的遼寧丹東。部隊放棄到吉林梅河口更換厚棉衣的計劃,戰士們穿著出發時的單棉衣緊急出國。
“我們從丹東坐火車通過鴨綠江大橋經過新義州趕往戰場,這時新義州還完好無損。”當他參加完第一次戰役,返回新義州時,整個城市幾乎變成了廢墟,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和未熄滅的戰火。一位朝鮮老大嫂用不熟練的中國話哭著問他:“孩子,你們要走嗎?”王燕云堅定地說:“嫂子,你放心,我們不走!我們回國還要再回來,我們一定會把美國人打出去!”
根據戰略部署,王燕云所在的部隊需返回丹東后乘火車趕往臨江,然后從東北部進入朝鮮的長津湖地區。當部隊到達臨江時備戰的干糧已經用完,戰士們便將剩米飯凍成團子帶在身上,連夜奔赴零下40度的極寒地帶。在這場超出了人體生理承受極限的殘酷戰爭中,我志愿軍第九兵團憑借驚人的毅力全殲了美國的精銳部隊——北極熊團。
“沒棉帽子,沒棉鞋,鼻孔里結冰,呼出來的氣都成霜掛在頭發上,戰士們餓著肚子打仗。而美軍吃的飽穿得暖,武器也比我們的先進,但是我們的戰士有一顆勇敢的心!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我們全端了他們的英雄團!”王燕云自豪地說,然而當他想到這次戰役中犧牲的戰友們時,又心痛不已,“20軍179團一營的戰士凍得站不起來,無法反擊,180團2連完成阻擊任務后,全部凍死在戰場上......那都是咱們山東的小伙子啊。”
因在長津湖戰役中負傷,王燕云被送到雞西市治療,當他再次回到前線時,和他一起出國的27軍240團的戰友幾乎都不在了。
1951年4月, 王燕云在參加第五次戰役時,被重磅炸彈震傷,由于傷勢嚴重,被送往牡丹江第二軍區醫院(民族混合醫院)救治,昏迷三個月,經過19次手術治療,13次輸血,八個月后身體才有所好轉。
“從昏迷到身體康復我在醫院住了一年零八個月,當時進醫院時,都以為我救不活了,但是醫院還是盡力救治我,我忘不了那些幫助過我的人,俄羅斯護士、日本醫生、蒙古族人、鄂倫春族人、朝鮮中學的學生,都為我輸過血。”面對這段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老人除了感恩還不忘幽默的說句:“我是真正的混血兒。”
1953年6月,王燕云轉業回到濟南,進入國棉四廠醫院工作。1992年老人在離休后,開始寫回憶錄,記錄那些戰火紛飛的日子,緬懷那些長眠于戰場上的戰友。“寫了大概90萬字,我寫的目的是想讓我的后代記住,紅色江山來的不容易,是烈士的鮮血換來了!”
戰則存,犧牲在我,國有殤,山河無恙。69年前,志愿軍戰士憑借堅強的意志在信仰的感召下,以血肉之軀為新中國贏得了勝利和尊嚴,贏得了祖國的今天。在抗美援朝紀念日到來之際,致敬我們偉大的志愿軍戰士,致敬那場不屈的戰爭!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