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場“委員通道”開啟,六位政協委員“隔屏”答記者問
解讀抗疫的中國力量
□ 大眾日報記者 趙琳 魏然
解讀中國抗疫力量、北斗系統最新進展、疫情下大學生就業、脫貧攻堅……5月21日下午2:20,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幕前,2020年全國兩會首場“委員通道”開啟。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今年“委員通道”采訪活動的開展形式較往年有所不同——首次開辟分會場,首次采取網絡視頻的方式舉行,六位政協委員在人民大會堂現場“隔屏”回答在梅地亞中心分會場記者的提問。
王辰:在前線真切體會到抗疫中國力量
在今年2月疫情最嚴峻的時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赴武漢一線參加抗疫。身在“前線”,他真切體會到:中國抗擊疫情能取得顯著成效,得益于文化的力量、國力的優勢、體制的優勢。
第一,尊重人民的健康和生命是深深刻在中國文化中的傳統價值觀。抗疫行動中,無論是人民群眾團結一心、共克時艱,還是領導人的果斷決策,醫務工作者專業的行動,都體現了對生命和健康的尊重。第二,中國的體制優勢決定了在面對嚴峻挑戰時,能夠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協調資源、調動力量,做到萬眾一心。第三,中國的國力日益強大,抗擊疫情中,中國完備的制造業生產鏈,對各方資源的調度能力,都體現了大國的國力。
王辰建議,疫情后要加強醫學教育,對醫學人才要燦爛其職業前景,嚴格其培養過程;要設立國家級醫學研究機構、國家級醫學健康科學基金,引領國家醫學研究大格局;要注重醫防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善國家公共衛生體制,應對重大挑戰。
王階:中醫藥在抗疫中發揮積極作用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都沒有特效藥,但過去的幾個月,所有人都看到了中國傳統的中醫藥在抗疫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王階委員說,疫情暴發初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醫療隊進駐武漢金銀潭醫院南醫區。到3月30日,收治的158例患者里,140例痊愈出院,其中88例純中醫治療。一位83歲老人治愈出院,中醫藥的確切療效,讓家屬從質疑到折服,還專門發來感謝信。
過去中醫診療、醫生開處方和熬藥需要漫長的過程,疫情中,配方顆粒的“智慧藥方車”開進金銀潭醫院和方艙醫院,病人在診療后一分鐘就能拿到藥,開水沖服,簡單方便。
“中國的抗疫歷史源遠流長,從西漢至今,中國至少發生過350次以上的瘟疫流行,每次瘟疫中華民族都挺過來了,并不斷增強了免疫。我們相信,中醫藥只要能夠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一定可以在臨床救治中發揮作用,發揚光大。”
楊長風:全球半數以上國家使用北斗系統
北斗系統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而且性能要求最高的最復雜的巨型航天系統。經過幾代北斗人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對世界衛星導航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
“我們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走過了國外衛星導航四十多年的發展路程,創造了世界衛星導航定位的奇跡。目前,北斗系統在減災救災等領域有廣泛應用,在疫情防控中也發揮了一定作用。”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委員說,北斗已經深入到中國百姓的生活,中國超過70%的入網智能手機使用了北斗服務,讓生活變得更加智能便捷。
目前,全球半數以上國家使用了北斗系統。今年是北斗全球系統建設的收官之年,最后一顆(第55顆)北斗組網衛星已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計劃于6月擇機發射。屆時,北斗系統部署將圓滿完成,在世界上任何的角落,都可以使用中國的北斗。“中國的北斗會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劉偉:人工智能在社區防控中“顯身手”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中國基層社區的科技抗疫小故事。”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委員說,今年2月,廣東一個7萬人的超大型社區建立了智慧社區防護平臺,前端應用智能攝像機、智能通道等,通過遠距離測溫、人臉識別等方式進行數據采集,后臺通過AI大數據管理小區人員,將管理人力減少了一半,至今沒有一例確診病例,人工智能使得社區防控更加精準智慧。
其實不僅是疫情防控,人工智能重新定義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我生活的粵港澳大灣區為例,一小時生活圈已經通過智能化軌道交通成為現實。全球首個智能車站已經在廣州正式應用,而且90%都是國產化。我們僅用了20年就走過了歐美國家100年的技術實踐。”劉偉說,信息時代,以人工智能、5G等為代表的新基建能力,會極大地推動我國的經濟發展,隨著新基建、新技術的不斷提升,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會更加增強。
楊振斌:用人單位要“逆周期”提前儲備人才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委員說,今年由于疫情,高校就業工作壓力非常大。“但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讓我看到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努力。現在像大學生參軍入伍、公務員招聘、研究生招生等都有了比較大幅度的擴招,這些都給我們提振了信心。”
他寄語學生,一個人能不能成為人才,最終要看對社會的貢獻,越是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崗位,越是最能發揮作用的崗位。疫情期間,一大批“90后”沖向防控一線,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點贊,他們代表了為國家作貢獻的社會價值,也代表了未來和希望。“沒有哪一代青年人能夠像當代的中國青年這樣,離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如此之近,希望同學們把青春的激情燃燒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
此外,楊振斌也向用人單位呼吁要利用這個時間點,逆周期而行,提前進行人才的儲備,有針對性地投放一些招聘計劃,提前作一些儲備,讓企業以后的發展能夠有更好的人才基礎。
達久木甲:精準扶貧“瓦吉瓦”,黨和政府“卡沙沙”
涼山州如期脫貧的信心和力量來自于哪里?全國政協常委、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主任達久木甲用三句話回答。
第一句:脫貧攻堅有多難,扶貧干部有多拼。涼山的脫貧干部天天走村入戶,其中151名干部負傷,23名干部獻出生命。第二句: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電燈的普及給貧困山村帶來了希望。第三句:曾經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64年前涼山州實行民主改革,從奴隸社會進入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如今涼山選派優秀干部到農村基層一線,今年將打通脫貧“最后一公里”,步入小康社會。
達久木甲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打贏脫貧攻堅戰,說到底靠的是廣大干部群眾實干、巧干、齊心干。“我們彝族說‘好’是‘瓦吉瓦’,‘謝謝’是‘卡沙沙’。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精準扶貧‘瓦吉瓦’,黨和政府‘卡沙沙’。”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