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波 通訊員 韓堯鈺
6月13日清晨,青島火車站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歡送儀式。青島公交集團市南巴士公司26路線駕駛員崔恩良登上了前往濟南的列車,赴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捐獻造血干細胞。如果捐獻成功,他將成為青島市第92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為了這次捐獻,半年內崔恩良先后接受了4次檢查,為了強健體魄咬牙減重8公斤。他說:“能為生命續航,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
7歲女兒給崔恩良寫的加油小紙條。
十年間,崔恩良已經積累了厚厚一摞獻血證。
崔恩良的日常工作照。
連續獻血超10年
報名造血干細胞捐獻
崔恩良今年50歲,是青島公交集團市南巴士公司26路線的一名駕駛員。自2009年開始,他連續每年堅持無償獻血。2010年,崔恩良在獻血時,偶然看到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在血站征集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了解情況后,他報了名。
“報名的時候沒想那么多,就覺得多了一種幫助別人的方式,能夠幫助別人總是好的。”崔恩良說,為了保證工作人員能夠隨時聯系到自己,10年間他未曾換過手機號碼,隨時保證手機暢通。“剛成為志愿者的時候,天天盼著有電話打過來,但一直沒能得到消息。后來時間長了,這件事就慢慢淡了下來。”
平靜在2019年被打破。“11月份的一個下午,我接到一通電話,對方是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說我與一位患者配型成功了,問我是否愿意捐獻造血干細胞。”崔恩良回憶,對方簡單的幾句話讓他心跳加速,他在回復時連聲音都在顫抖。“當時,還沒等他說完我就說了我愿意,我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有機會去救一個人。”崔恩良說,隨后工作人員的一句話卻讓他激動的心情瞬間“冷卻”下來。“對方提醒我,這只是配型初步成功,選了一百多人,還要經過多輪檢查才能最終確認。”崔恩良說,他仔細詢問后得知,捐獻者不僅需要各項數據指標的契合,還要具備較好的身體素質,可能一次感冒都會影響最終捐獻。為了能夠檢查合格,讓身體素質更好,年滿50歲的崔恩良開始堅持鍛煉。
為達到最佳狀態
年過半百的他開始健身
“為了提高身體素質,我想盡了一切辦法做運動。”崔恩良告訴記者,他堅持早起晨練,努力健康飲食、調整作息,半年內,體重掉了8公斤。在此期間,他瞞著家人積極配合進行血樣高分辨檢測,并先后經歷了3次身體檢查。崔恩良說,等待檢查結果的時間對他來說是一種煎熬,他經常因為沒等到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而輾轉難眠,他不想讓家里人也跟著擔心。“我總是會想是不是哪個指標不合適,很怕自己到這里就止步了,有一種特別失落的感覺。”
崔恩良回憶,2020年1月份,他再次接受身體檢查后回家等消息。接下來的3個月,他沒有再接到任何電話。“這么久都沒有消息。當時我就想,我可能真的被淘汰了,心情特別沮喪。”崔恩良煎熬的三個月正是舉國抗擊疫情之時,看見全國的醫務工作者奮戰在抗疫一線,用生命挽救生命,他的心情越發復雜,未能收到消息的沮喪和捐獻救人的渴望都被無限放大。“我當時一邊告訴自己,3個月都沒有消息肯定沒戲了,一邊又想,要是我有機會去救人該有多好。”讓崔恩良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機會真的來了。2020年4月,他接到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電話,確認他為最終唯一的捐獻者。
面對家人因擔心而反對
第一次爭執紅了臉
得到確認消息的崔恩良激動了好幾天,但很快他就迎來了新的難題:捐助表格上需要家人的親筆簽名。“從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到最終被確認為捐獻者,我一直沒告訴過家里人。”崔恩良說,他有一兒一女,大女兒7歲,小兒子2歲,平日愛人全心全意照顧兩個孩子,他實在是不舍得讓家人再為他憂心。但隨著捐獻日期一天天臨近,家屬簽字欄上空缺的名字成了崔恩良的心病,考慮再三,他選擇向家人和盤托出。
“聽到這個事情后,我家人集體反對。一方面,他們覺得我年紀比較大,身體素質肯定不行;另一方面,我的工作需要精力高度集中,他們怕影響我的日常工作。”面對家人的質疑,崔恩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向家人解釋捐獻相關事宜,并保證絕不會因為捐獻影響身體健康和日常工作。即便如此,家人仍不肯讓步。情急之下,素來脾氣溫和的崔恩良,第一次跟家人爭執得紅了臉。
“我跟家人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那么多醫務工作者為了救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與他們相比,我捐獻造血干細胞又算得了什么。世界這么大,只有我能救他,絕不能給了對方希望又放棄他!”崔恩良堅決的態度讓家人深受觸動,最終松口答應了捐獻一事,并在相關表格上鄭重簽下了名字。為了給他提高免疫力,妻子每天都給他熬制姜湯。
7歲女兒紙條傳情
希望成為孩子的榜樣
“雖然捐獻一事獲得了家人的支持,但這件事我們一直沒有告訴孩子。一是考慮到他們年紀比較小,不明白捐獻到底是怎么回事,二是怕孩子害怕、擔心。”崔恩良和妻子沒有意識到,7歲的女兒開始懂事。
某天下班回家后,崔恩良看到桌子上擺著一張紙條,上面是女兒的字跡,笨拙的幾個字,卻讓崔恩良紅了眼眶。“上面寫著‘爸爸我愛你,加油’,我看到后真的特別感動,眼淚一下子就流了下來。”崔恩良說,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愛”字不會寫,只能用拼音代替,“加”字的左右兩部分還顛倒了位置,可他卻從歪歪扭扭的字跡中感受到了女兒深切的愛。“我沒想到女兒會用這種方式鼓勵我,那一瞬間感覺她長大了,感覺既欣慰又溫暖。”崔恩良說,他希望成為孩子們的榜樣,用實際行動教會他們,在別人遇到困難時,義無反顧地伸出援手。
記者了解到,因相關規定,捐助人和受捐者之間互不掌握信息,崔恩良不會知道對方是誰。“對我來說,捐獻不僅是一份愛心,更是一份責任。我會努力將身體調整到最佳狀態,萬望捐獻一切順利,帶給對方生的希望。”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