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茂東(左一)生前在漁民家中走訪。
□ 本報記者 姜國樂 王浩奇
本報通訊員 陳 雷 白文娟
6月2日上午,微山縣高樓鄉渭河村,花圈重重疊疊擺了20多米,水街兩側的大小船只上站滿了送別的群眾。2天前,年僅58歲的渭河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孫茂東走了。
村民張貴剛沖進設著靈堂的船上,抱著遺像痛哭不已。25歲那年張貴剛得了罕見的骨髓癌,剛上任的孫茂東跑徐州、上濟南,費盡了心思,籌借了26000元,奪回了他的命。
66歲的張群虎是村里的五保戶,孫茂東病重期間問得最多的就是他家的老房子。他挪動著身體擠在人群最前頭,一邊抹淚一邊念叨:“孫書記,村里給俺翻蓋了新房,你就放心地走吧。”
一聲聲“孫書記”叫得人心顫抖。風在吹,船在搖,家家戶戶船屋上的國旗“呼呼”地飄,恍若變幻的熒屏在將他往日辛勤忙碌的身影一遍遍回放。
黨員離家不離黨,船行千里不迷航
渭河村位于微山湖腹地,是一個典型的漁業村。以前,村民在湖里一年光“挪船窩子”就得挪12次,日子過得很苦。
孫茂東2002年起任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他賣掉了自己生意正好、來錢正快的水上運輸拖隊,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村莊建設和發展中。他說,“我是支部書記,不能光考慮自己致富,我要讓全村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
孫茂東認為,要發展,首先離不開黨的引領。可渭河村很多黨員從事水上運輸,常年在大運河上漂著,一年也回不了幾趟家,還有一些在外地搞捕撈。怎么對這部分黨員進行有效管理呢?孫茂東和“兩委”班子商量后,首先對他們登記造冊,了解流動黨員在什么地點、從事什么行業、離哪個黨組織近等。然后與當地黨支部結成友好支部,讓渭河的黨員在當地參加組織活動。同時,在運輸船隊上、黨員聚集較多的地方,成立流動黨小組,實行自我管理。
通過這些措施,渭河村徹底解決了部分流動黨員村里管不著、駐地無人管的狀況,讓流動黨員離家不離黨,船行千里不迷航。2012年6月,中組部授予渭河村黨支部“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
“農村的工作,沒有黨的領導不行;關鍵時刻,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可忽視。”孫茂東生前常說:“不敢亮明身份就是不敢擔責,就是怕群眾監督,就是不合格黨員!”現在,渭河村黨員佩戴黨徽,住家船頭懸掛黨旗,事事模范帶頭成為常態。
走好三步棋,村集體年入近百萬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渭河要想富還得從水上做文章。孫茂東為全村下的第一步“致富棋”就是發展水上運輸。當時一半以上的村民從事水上運輸,但大多使用的是水泥船,噸位小、市場競爭力和安全性差。最好的運輸船是鋼質駁船,但價格很高,多數村民買不起。孫茂東與村干部出面作擔保,把養殖戶手中的閑錢借給運輸戶,解決了運輸戶資金短缺的問題。可運輸船零散、不成規模,運費兌現不及時,還受外地運輸船排擠。孫茂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3年底,他帶領村“兩委”成員外出考察學習,以村集體名義注冊成立微山興渭航運公司,把從事運輸的村民納入航運公司,抱團發展。目前,興渭航運公司擁有運輸噸位26萬噸,拖頭發展到26個,年營業收入3500余萬元。
第二步“棋”是做優養殖業。渭河村村民原來主要養殖傳統的四大家魚,效益一直不高。孫茂東在陽澄湖等地了解到大閘蟹養殖效益高,并且適合在微山湖養殖,決定發展大閘蟹養殖。“一沒技術,二沒經驗,養不成功咋辦?”看到群眾有顧慮,孫茂東動員村“兩委”干部帶頭養。一年下來,大閘蟹大豐收,群眾紛紛效仿,現在全村養蟹面積發展到7000余畝。
2008年,渭河村聯合其他3個村成立了微山縣永勝養蟹專業合作社,對入社養殖戶從種苗購進、日常管理到上市銷售實行“一條龍”服務。并且成立專門的銷售隊伍進駐北京、上海、天津等水產品批發市場,同時注冊了“八條腿”“江北第一湖”等河蟹商標。
第三步“棋”是搞活旅游業。渭河村有原生態濕地景觀、有淳樸的漁家文化、有傳統的漁獵生活。2006年,一次外地考察讓孫茂東產生了把船連在一起發展餐飲旅游的想法。他和村“兩委”交流,有的同志笑話他異想天開:“誰吃飽了撐的到我們這個地方來旅游?”他再三堅持:“群眾把船灣到五段河上,一來有利于村級事務管理,二來可以嘗試發展旅游,這么多游客從咱這里去微山島,哪怕留下吃一頓飯也能增加收入嘛!”
說服了村干部,他們又一起去做群眾的工作,哪知多數群眾不愿意離開自己的池塘到五段河來居住。村“兩委”出臺獎勵政策,給予先過來搞旅游的漁民每家5000元扶持資金。這樣,開始有一部分群眾把住家船遷到五段河上,開辦漁家樂和民宿。后來生意漸漸好起來,渭河村“微山湖漁家水街”的旅游品牌逐步打響。
運輸、養殖和旅游這三步棋走下來,渭河村從原來貧窮落后的小漁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突破2萬元,村集體年收入達到近百萬元。
“敢于為群眾擔當,群眾才會信賴你”
渭河村偏居大湖一隅,基礎設施差。這幾年,孫茂東領著全村自己動手,修路、綠化,安裝路燈和霓虹燈帶,還建了一處湖上百姓大舞臺,漁村面貌煥然一新。
“敢于為群眾擔當,群眾才會信賴你。”孫茂東上任村黨支部書記之初,有人出1000萬元要購買村里的魚塘,他當時想都沒想就把話撂下了:“集體的資產是老百姓的飯碗,誰都不能動!”現在這些池塘已經價值3000多萬元。
孫茂東事事為百姓著想,老百姓也事事想著他,事事支持他。多年來,孫茂東先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佳農民、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擔當作為好書記等榮譽稱號,并帶領渭河村先后獲得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齊魯先鋒基層黨組織、山東省生態文明村等多項榮譽。
去年11月14日,孫茂東因膽管胰腺癌在北京住院16天。出院后,醫生叮囑他至少臥床靜養3個月,可忙慣了的孫茂東哪能躺得住?為了村里的事,他跑鄉里,跑縣里,一直沒閑著。疫情發生后,他披著大衣,腰里帶著引流管,堅持去值班點值守。2月24日,正在村里忙活的孫茂東,身上的引流管突然躥了出來,緊接著開始發燒。在濟南住院期間,孫茂東瘦得不到60斤。幾位村干部去病房看他,身上插滿管子的他還是放心不下村里:幼兒園裝修了嗎?水街北岸的路施工了吧?黨建教育船要抓緊建,村里建公墓的事要勤跑著點……村黨支部副書記化明有一一應允完,扭頭就抹起了淚。生命的最后幾天,孫茂東要求回到村里,回到老百姓中間,坐著輪椅把村“兩委”干部叫到黨旗雕塑下留下自己最后的囑托:“你們要拿村民當自己的親人對待。”
5月31日晚9點38分,孫茂東永遠地離開了他工作了30多年的渭河村,離開了他深深牽掛的1507名父老鄉親。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