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商務部召開全國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現場會,將南京夫子廟、杭州湖濱、重慶解放碑、成都寬窄巷子和西安大唐不夜城等5條步行街,確認為“全國示范步行街”;選擇青島臺東路、哈爾濱中央大街等12條步行街,開展第二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
步行街既是城市商業的發源地,也是各種商業資源的集聚區,集中了大大小小的店鋪、多種多樣的業態;既是本地居民消費的重要場所,也是國內外游客光顧的熱點,在滿足居民生活、豐富城市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南京夫子廟、重慶解放碑、西安大唐不夜城等,都帶火了所在城市的旅游與消費,成為網紅城市的閃亮地標和名片。山東又該如何打造更多全國知名的步行街品牌,以改善城市形象、提振文旅消費、擴大城市影響力和知名度?
窗口和名片
一條全國聞名、世界知名的步行街,對城市究竟有何帶動作用?
簡單來說,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步行街對城市經濟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并逐漸成為促進居民消費升級的平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載體和擴大對外開放的窗口。
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我國步行街發展呈現出數量規模逐步壯大、業態日益豐富、重視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快速提升、智慧化等發展特征。我國步行街類型多樣,包括國際名品步行街、綜合時尚步行街、旅游景觀步行街、歷史建筑步行街、文化藝術步行街和老字號步行街等多種類型。
從規模來看,我國中小型步行街較多,大型步行街僅占比不到五分之一,經營面積和建筑面積排名靠前的省(市)與排名靠后的省(市)差距顯著,如山東省、四川省、遼寧省等步行街經營面積均在650萬平方米以上,而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等步行街經營面積不足70萬平方米,相差近10倍。
山東作為我國較為活躍的商業流通區,也在精心打造著自己的城市名片。目前,山東正積極推進全省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工作,精心打造消費平臺和城市名片,并確定濟南泉城路、寬厚里,青島臺東路、即墨古城,臺兒莊大衙門街,淄博周村古商城,德州董子文化街,煙臺祥隆上市里,濰坊青州古城,泰安萬達金街,威海威高廣場,日照東夷小鎮等12條步行街為首批省級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街區。
商、旅、文聯動
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步行街在促進消費和地方經濟發展中作用日益增強,國家和地方層面對步行街發展規劃愈發重視。多地商務主管部門從頂層設計入手,聘請專業規劃團隊,整體考慮街區功能布局和業態定位,通過規劃來引領品質提升和功能配套。
但是,國內步行街的業態規劃,往往缺乏前瞻性,規劃較多的是對當前或前一階段消費熱點的簡單重復,步行街引導消費功能難以發揮。
同時,在運營方面,我國步行街往往缺少高水平的專業機構,管理模式仍以企業運營管理為主。與世界知名步行街相比,我國步行街管理企業在管理經驗和管理方法上還有很大差距。
另外,步行街的運營中,還經常存在對于開發前景過于樂觀的傾向,在發展中缺少規劃調整和相關配套的實施辦法,導致步行街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
對此,應深入結合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工作中總結的良好經驗,進一步完善步行街規劃管理體制。從頂層設計入手,做好與城市總體規劃銜接的基礎上,整體考慮街區功能布局、業態定位和發展方向,通過規劃來引領品質提升和功能配套。 在硬件上,加強對休憩空間、無障礙設施、儲物柜、母嬰室、街區引導指示系統等步行街基礎設施的關注。在運營主體上,探索成立步行街自治組織,對街區環境、市場秩序維護等集中統一管理,鼓勵由專門商業團隊統一運營,提高步行街整體運營水平和經營效率。
此外,雖然目前我國步行街的業態和功能已逐步豐富,但其中多數仍存在盲目追求大新全、缺乏明確的定位、對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不足、與周邊商業發展定位趨同等問題,導致步行街集聚能力不強、消費者體驗差。
這主要是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在規劃建設步行街時追求人氣和熱鬧的氛圍,并不斷追求最“火”的業態和品牌,導致街區容易顯現同質化問題,由休閑的場景變成嘈雜的混亂市場,喪失了原本的特色。
以成都為例,周邊分布有諸多古鎮,但如今很多古鎮的場景打造方式照搬、業態重復率很高,甚至同一個古鎮設置很多同樣的品牌。
城市地域文化是步行街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步行街發展與歷史文化融合是步行街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在實現合理規劃、高效運營的基礎上,若要真正打造全國知名的步行街品牌,必須格外注意凸顯當地的文化特色,實現差異化定位。
一方面,深挖地方歷史文化,與地方人文特色融合。基于自身發展基礎,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將步行街與歷史文化傳播、旅游購物消費相結合,推進商、旅、文聯動。
另一方面,與周邊區域錯位發展,形成地方特色。堅持因地制宜,探索圍繞自身特色,以自然景觀、歷史建筑等資源為基礎,依托地方特色產業、特色產品、特色品牌,打造地域特色消費符號。
“乘興來、滿意歸”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我國步行街商業基礎設施和街區環境不斷改善,步行街的慢行系統、非機動車停車設施、智慧交通引導、綜合交通標識等方面逐步提升,各地廣泛開展街區綠化、亮化、建筑翻新等工程,有效提升了景觀品質,形成了高水準消費場景。
但是,現階段,我國步行街仍普遍存在“硬件設施完備,軟性環境不足”的問題,在商品質量、消費者權益保護、為顧客提供多樣化服務等方面還有所欠缺。缺少多語言場景和人性化服務、服務態度不佳、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都會對步行街吸引和服務國內外游客均產生一定影響。
例如,游客在步行街購買商品,品質難以保證,且缺乏維權渠道或維權成本高,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不健全,導致消費者“不敢消費”“不愿消費”。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我國消費者的購物需求旺盛。此外,我國入境旅游的市場潛力也非常巨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步行街承載著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要使命。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國步行街需要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消費需求和不斷增加的入境游客需求。
例如,日本的步行街在發展過程中,從商品制造業到終端銷售形式,從商業經營場所的精心設計到商業服務的細致周全,全部都是緊緊圍繞滿足消費者的多維需求而發展變革。同時,通過完善的法律體系,日本有效實現了步行街商業模式中公平環境的塑造和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我國應充分借鑒日本經驗,將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作為提高步行街服務的重要標準,不斷完善步行街相關法律制度,切實保護消費者和商戶利益,為消費者營造愿意買、放心買的購物和消費環境,為國內外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消費服務體驗。
另外,還可以借鑒日本免稅行業發展經驗,依托國際知名步行街建設,積極發展市內免(退)稅店,進一步提高退稅便利性,豐富步行街消費載體,推動步行街業態創新,增強步行街消費吸引力,打造全球購物和消費中心。
(作者:王巖 董超,作者單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