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莒縣城西6公里處浮來山風景區(qū)內(nèi)
聯(lián)系方式:
0633---6222177
詳細介紹
劉勰故居在山東莒縣浮萊山定林寺內(nèi)。定林寺,相傳始建于南北朝,今存建筑為清代重修。主要建筑有大佛殿、三教堂、校經(jīng)樓等。校經(jīng)樓原名毗盧閣,相傳為劉勰校閱經(jīng)籍處,故名劉勰故居。定林寺,始建于東晉,興起于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全寺南北長95米,東西寬52米,總面積4900平方米,整個建筑分前、中、后三進院落,以山門、大雄寶殿、校經(jīng)樓、三教堂為中軸,大雄寶殿為主體向前后左右展開。定林寺是山東省現(xiàn)存最古老的寺院,為北方禪宗發(fā)源地。
劉勰(約465年—520年),字彥和,生活于南北朝時期的南朝齊和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于京口(今鎮(zhèn)江),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zhèn)大沈莊(大沈劉莊)。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莒縣浮來山創(chuàng)辦(北)定林寺。劉勰雖任多種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文心雕龍》
《梁書·劉勰傳》載:“勰,字彥和,東莞莒人,早孤,篤志好學,家貧不婚娶。”劉勰生于465年,37歲便寫出我國第一部文學評論專著《文心雕龍》,全書分10卷50篇,計3萬7千余字,概括了從先秦到晉宋千余年間的文學面貌,評論了200多個作家,總結了35種文體。
校經(jīng)樓
校經(jīng)樓位于定林寺中院,原名毗盧閣,為浮來八景之一。院內(nèi)垂槐罩地,青桐參天,青桐深處的那幢二層小樓就是校經(jīng)樓,它是南北朝時期我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劉勰校經(jīng)之所。這座小樓玲瓏別致,造型古樸,門額上鐫刻“校經(jīng)樓”三字,為郭沫若1962年所題,據(jù)《南史》載:“定林寺經(jīng)藏,勰所定也。”《梁書·劉勰傳》載:“勰,字彥和,東莞莒人,早孤,篤志好學,家貧不婚娶。”劉勰生于公元465年,約卒于公元532年至539年之間,他家世寒微,地位低下,幼年喪父,繼之喪母,孤苦伶仃,但他篤志好學,博覽群書,精研經(jīng)論,到37歲,便寫出了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全書分10卷50篇,計3萬7千余字,是我國古代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巨著,它基本概括了從先秦到晉宋千余年間的文學面貌,評論了二百多個作家,總結了35種文體,相當全面地探討了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藝術方法,并建立了體大慮周的理論體系,在我國古代文學理論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貢獻。文學創(chuàng)作的許多問題,如藝術構思、藝術風格、繼承和革新、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系等,劉勰在總結前人意見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了比較系統(tǒng)的專題論述。“此書成稿后,頗受當時文人學士的贊賞和推崇。”劉勰由此名聲大振,做過梁朝的步兵校尉兼東宮通事舍人,但宦海茫茫,仕途坎坷,劉勰并不得意,晚年的他看破紅塵,便遁入空門,燔發(fā)為僧,法號慧地,在此教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