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濰坊市博物館始建于1962年,是集大型展覽、文博研究、文物保護、文創研發、宣傳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新館于1999年建成,占地面積24053.5㎡,建筑面積18669.7㎡,館藏文物70000余件,年接待觀眾30萬余人次,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陣地。濰坊市博物館榮獲“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榮譽稱號。
三件珍品作為濰坊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見證了濰水文化悠久的文明史,顯示了濰坊厚重的文化底蘊和風采,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唐代鐵佛
這尊鐵佛高達3米、寬2米、重達5噸,鑄于隋末唐初,為人供奉于全國少見的鐵佛寺當中,后隨時代變遷,被深埋入地下,1978年被挖掘出存放于濰坊市博物館。佛體之大之重,全國少見,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唐代鐵佛中年代最久、佛體最大的一尊。鐵佛慈祥端坐,褒衣寬帶,美發高髻,雙目微合,面部豐腴,寬額豐腮,尤其是他下顎的三重腮設計體現了唐代典型的唯美風格。手施無畏與愿印,表示佛能夠救濟眾生,安定人心,使信徒所愿都能實現的意思。今天鐵佛寺已經蕩然無存,唯有鐵佛仍然吉星高懸、佛光普照,保佑人們身體健康、平安祥和。
鄭板橋《峭壁蘭圖》
這幅作品是鄭板橋存世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畫面的左上角是大面積的懸崖峭壁,于石縫間畫蘭草五叢,右下角畫散石一組,蘭花兩叢。整個畫面左高右低,上呼下應。蘭花秀雅高潔,僅寥寥數筆便展現了其獨具的婀娜之美,懸崖峭壁更是樸茂凝重。畫中鄭板橋題詩:“峭壁蘭垂萬箭多,山根壁蕊亦婀娜。天公雨露無私意,分別高低世為何”。鄭板橋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借生長在高山上和山腳下的蘭花,來比喻人世間的蕓蕓眾生,鄭板橋以畫傳情、以詩言志。正所謂書品、畫品出于人品,《峭壁蘭圖》是鄭板橋詩書畫三絕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鄭板橋《難得糊涂》碑
“難得糊涂”是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的傳世名言,《難得糊涂碑》也是濰坊市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之一。鄭板橋寫這幅字的時間大約在1752年,距今255年。那年,他59歲。據說,有一天鄭板橋專程到山東萊州云峰山觀賞鄭文公碑,流連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間茅屋中。屋主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語不俗。他的室中陳列了一塊方桌般大小的硯臺,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鄭板橋十分嘆賞。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于硯背。板橋認為老人必有來歷,便題寫了“難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印。因硯臺地,尚有許多空白,板橋說老先生應該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于中,頑于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他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板橋一看大驚,知道老人是一位隱退的官員。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見硯背上還有空隙,便也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涂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后來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