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武氏墓群石刻是東漢時期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組石刻藝術珍品。1961年與故宮、三孔、敦煌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畫像石是漢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珍品,它是大漢王朝強盛的象征,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一部雕刻在石頭上的文明史。目前全國已出土1萬多塊漢畫像石,其中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均以濟寧為最。濟寧漢畫甲天下,出土于嘉祥縣的武氏墓群石刻是漢畫像石的巔峰之作。武氏墓群石刻漢畫像石題材內容之豐富、思想內涵之深邃、雕刻技法之精美,居全國漢畫像石之首。被譽為“中國漢代歷史的百科全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其超過了同時期埃及的浮雕、古希臘瓶畫,并稱“世界三絕”。武氏祠內的許多作品已經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的標志性圖案,陜西黃陵縣黃帝陵的黃帝像,聯合國水利館中的《大禹塑像》,《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伏羲女媧圖像》,高校歷史教材中的《荊軻刺秦王》,均取自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漢畫像石。另外今天,很多漢代題材的影視劇,比如《三國演義》、《漢劉邦》、《漢武大帝》等劇中的生活場景、戰爭場面、服飾禮儀等大都以武氏祠漢畫像石為依據。武氏墓群石刻是中國建筑、美術、雕塑史上劃時代的杰作,其藝術風格蜚聲中外、傳承千古。嘉祥縣于1996年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石雕之鄉”,其石雕淵源可追溯至此。
武氏墓群石刻,是東漢時期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組石刻建筑藝術珍品,這里既有祠堂又有墳墓,所以最終得名“武氏墓群石刻”。它是中國漢代祠堂藝術最高成就的代表,俗稱“武梁祠”。共有11位墓主人,其中有四位墓主人身居高官,地位顯赫,分別是武梁、武開明、武班、武榮。武梁,官居從事(州刺史佐官);武開明,武梁的弟弟,官居吳郡府丞(太守佐官);武班,武開明的長子,官居敦煌長史(邊郡太守佐官),他英年早逝,死于漢桓帝劉志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年僅25歲,是最早去世的墓主人;武榮,武班的弟弟,官居執金吾(yù)丞(掌管京師治安的佐官),他最后一位去世,卒于東漢靈帝劉宏建寧元年公元168年。
武氏墓群石刻其研究價值涉及到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考古學、建筑學和美術史等諸多領域,一直是古今中外名人大家、專家學者研究的重點。從宋代的金石學家趙明誠寫于1117年的《金石錄》對武梁祠的記錄來看,從宋代開始,武梁祠便進入中國學者的研究視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他的《集古錄》中,對其就有記載,最早記錄了武氏墓群的兩塊漢碑;南宋金石學家洪適在《隸釋》、《隸續》中也摹刻有大部分武梁祠畫像。在元明時期由于濟寧地區屬于黃河淤積處,加之黃河的多次改道,武翟山一代歷經洪水漫於,以致當年相當精致、完整的石室淹沒地下。但也因此緣故,卻使得其得以較完整的保存了下來。所以宋之后金、元、明時期的幾百年間武氏墓群石刻就銷聲匿跡了。直至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金石學家黃易在嘉祥境內發現了一對石闕、一對石獅和武梁祠,震驚了金石學界,之后關于武氏墓群石刻的著錄和評述也漸漸多了起來。乾隆的老師翁方綱的《兩漢金石記》、金石學家容庚《漢武梁祠畫像圖錄和考釋》等都對武梁祠有很深入的研究。
近現代時期,武氏墓群石刻也受到了中央領導、各界名家的高度關注。文壇巨匠魯迅也是這些石頭的知音,他一生收藏的600余張漢畫像石拓片中有許多武氏祠的碑石拓片。郭沫若也曾兩次到過武氏祠,1957年,郭沫若來到武氏祠,對里面的每一塊石頭都看了很長時間,44塊石頭看了近4個小時。1978年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同志來武氏祠,親筆題寫了“愛護國寶”四個大字。詞壇泰斗喬羽來到武氏祠也連連贊嘆漢畫像石的精美,并揮筆題辭“中華瑰寶”。2010年9月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文元視察武氏祠的時候,為武氏祠漢闕題詞“天下第一闕”。著名藝術史家、芝加哥大學教授巫鴻1989年出版的《武梁祠》一書,獲得了該年全美亞洲學年會最佳著作獎,轟動了全球金石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