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所謂“孔子故宅”,就是孔子當年的住宅。后世稱“闕里住宅”,在孔廟的東路,原址即孔廟毓粹門東一個不起眼的小門,它是孔廟中最為古老的遺跡。門上曾懸掛“孔子故宅”匾額,相傳孔子曾在這里生活居住。
詩禮堂
進入承圣門,迎面5間正殿,綠瓦懸山頂,名曰“詩禮堂”。這里本是孔子的故居,據《論語》記載,一次孔子站在庭院中,見兒子孔鯉從他跟前快步走過,孔子問兒子,學《詩》了沒有,孔鯉回答沒有。孔子對他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說,不學《詩》,便無法與人交談。孔鯉回去開始學《詩》。又有一次,孔子問他,學《禮》了沒有,孔鯉又回答沒有。孔子開導他說,“不學禮,無以立”,即不學禮就不能立身處世。后世為紀念孔子教育兒子孔鯉學詩學禮的地方,辟建了此堂。
詩禮堂始建于元代,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擴建。清初文學家孔尚任曾在這里為康熙皇帝講過經書,并受到賞識而破格提拔進京做官。乾隆皇帝來曲阜朝圣時,曾多次賦詩刻石,立于堂右。現在,詩禮堂內新置“孔子事跡圖”,系中國孔子基金會和曲阜文物管理部門于1989年仿照漢代畫像石聯合制作而成。
詩禮堂東側有廂房9間,為禮器庫,儲放祭祀用的器物。堂前有個開闊的院落,祭祀前,贊禮生都要在這個院子里演習禮儀,做好充分的準備。院中有一株唐槐和兩株銀杏樹,雖歷經千載仍枝繁葉茂。古人有詩贊曰:
密葉蟠空擁翠云,深根貫石流瓊乳。
蒼皮皴蝕紋異常,天成篆籀分毫芒。
銀杏樹植于宋代,東雄西雌,濃蔭蔥郁,至今仍然春華秋實,碩果累累。
孔子故宅井
轉過詩禮堂,有一個幽靜的小院,院內有一水井,旁邊立有一幢“孔子故宅井”石碑,相傳為孔子當年汲水的地方。
孔子故宅井深3米多,水質清純,被稱為“圣水”。乾隆皇帝來曲阜祭孔時,在這里“飲水拜師”,被傳為佳話。他說,“我取一勺,以飲以思,嗚呼宣圣,實我之師”。為紀念此事,在井西建一四角涼亭,亭內立有乾隆親筆書寫的“故宅井贊”碑,碑的四面都有刻字。乾隆皇帝曾九次來曲阜,其中五次在這塊碑上題字,充分體現了這位皇帝對孔子的尊崇。井邊石欄的東面四柱,南北方向用手拍打,可發出悅耳清脆長音,被稱為“響石”。
魯壁
孔子故宅井的東側,一面墻壁高高豎起,形同照壁,前面一塊石碑填紅隸書“魯壁”二字。這個并不起眼的墻壁,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它見證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重大文獻的發現,被后世學者稱為儒家原典文化的擋風墻。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第九代孫孔鮒將家中珍藏的經典書籍偷偷藏于孔子故宅的墻壁內。西漢景帝時,魯恭王劉余在擴建宮室拆除孔子故宅時,從墻壁中發現了《尚書》、《儀禮》、《論語》、《孝經》等書,這些典籍是用先秦時期的“蝌蚪文”書寫的,所以被稱為“古文經”或“孔壁古文”。但是,當時經師使用的經書都是用通行的隸書書寫的,對于西漢人們來說是“今文”,經書稱為“今文經”,與魯壁內發現的經書文字書寫明顯不同。
本來,經書的書寫不同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但魯壁內發現的經書卻意義非凡。儒家典籍在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后幾乎焚毀殆盡,漢初復興儒學,統治者不惜重金,下令廣求古籍,甚至向年老的儒者求教,請他們憑記憶背誦古經,用通行的隸書記錄下來,這便是后來所說的“今文經”。漢代設立經學博士,他們研習的就是“今文經”,并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但是,魯壁發現的經書與他們所讀的“今文經”有著很大的區別,所以當時的經師們極力排斥“古文經”。與此同時,一些學者看到“古文經”的價值而極力推崇,由此引發了我國學術史上今古文之爭。
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金代在孔子故宅內建立殿堂。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孔廟時,將金絲堂遷往孔廟西路,在原地方建立了詩禮堂。為褒揚孔鮒對古代文化典籍的貢獻,又在詩禮堂的后面建魯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