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方式:
0536——3266200,3266219
詳細介紹
青州市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地志博物館。始建于1959年,1984年異地新建。它收藏文物之豐富和品類之珍貴,在中國同級博物館中名列前茅。今館址占地39畝,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整體設計為一古典式民族建筑群,展廳分別為單檐、重檐歇山式建筑,展示出濃郁的傳統特色和歷史氣氛。館內現存文物已達4萬余件,是中國規模最大、收藏文物最多、門類最全的縣級博物館,有“小大博物館”之稱。近年來,我館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博物館建設,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及《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文件的精神,積極發揮我館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做了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發揮基地作用廣泛開展教育活動
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已經逐步形成體系,并逐步完善。像“我們的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我是青州小主人古跡行走”、“尋源問道非遺傳承”、博物館文化進校園、進社區等六進教育活動。每年為了紀念“5·18”國際博物館日,讓青少年了解青州的歷史文化和文物價值,增強文物保護意識,我館利用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紙、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宣傳《文物保護法》和文物知識,并舉辦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加大宣傳力度建立共教共建基地
多年來,我館除了以青州市博物館為基地加強愛國主義宣傳外,還利用自身資源,把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融合到宣傳文物法,普及文物知識的活動中去。為此,我館承辦了青州文物圖片展覽,并組織下鄉,到全市的學校里巡回展出,共展出23天,有四千多名學生觀看并寫出觀后感,使全市城鄉的青少年學生們普遍受到一次較好的愛祖國、愛家鄉的普法教育。同時我館每年也與濰坊工程職業學院聯系,讓該校學生開展志愿講解活動,并向學校提供培訓場地為學校培訓講解員,讓我館成為學校的實踐基地。
創新教育方式大量啟用人才
為了使青少年受到更好的講解服務,我館在2010年率先開展志愿者服務行動,并于201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實現第一批志愿者上崗服務。從2010年第一批志愿者合格上崗到今年第三批志愿者培訓合格,我館現共有60余名志愿者在館進行志愿工作,大都是本科以上學歷的知識分子,志愿者們以其踏實負責、解說詳盡的接待服務工作使我館講解工作受到了青少年的一致好評。為了更好的為未成年人參觀、開展相關的學習活動,我館特地在建立教育基地的基礎上建立起一支輔導員隊伍,采取聘請專業人才、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建立由本館人員與外聘古建筑和書畫藝術人才內外結合,專兼職結合的輔導員隊伍。這樣的輔導員隊伍不但了解青少年心理特點和教育要求,同時專業知識豐富、綜合素質也很高。
我館在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認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形成了自己獨到的一些經驗,主要有:一是要充分發揮青州博物館的基地教育作用,就要在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宣傳隊伍上下功夫;二是要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合到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就要把有特色、高品位的文化藝術品展覽與愛國主義教育專題性展覽結合起來宣傳,讓教育富含生動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三是要把青州切實建設成為“博物館之城”,需要博館全體同志,不斷提高和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服務意識,進一步更新服務觀念、與時俱進,創新思路、創新手段、創新活動,從各個角度發掘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的文物資源,為使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搞好愛國主義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青州市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要文物簡介
明代趙秉忠的狀元卷。
該卷為十九折冊頁,分前后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簡歷,為仿宋體,共4行。首折上方有篆書“禮部之印”四字方印,這一部分是彌封的,封條上蓋有“彌封關防”的水印。后一部分為正文,正文共15折冊頁,全文共2460字,用館閣體小楷寫成,一氣呵成,無一錯別字。試卷首頁右上角頂天頭有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正文之后是大學士及禮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等9位閱卷官的官職和姓名。
1983年,由青州鄭母鎮村農民趙秉忠的第13代孫趙煥彬捐獻出來。據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鑒定,殿試卷為明代原物,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填補了我國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成為海內外孤本。
古代殿試也稱“對策”,就是考生在皇帝面前答題。趙秉忠在殿試中慎重用墨,一氣呵成,字跡端正,無一誤筆。趙秉忠在試卷中用中肯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并針對時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議,反映了他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在這一殿試卷中,趙秉忠有對萬歷皇帝的不少的溢美之詞,但也提出了“天民說”作為此篇對策的精華。趙秉忠主張統治者必須勵精圖治,振作精神,勤政為主,再輔以法治,整治吏治,安撫百姓,天下才能太平安樂。為此趙秉忠又提出了“實政”和“實心”的論點,也就是以法規治理國家并且加強道德教育,他認為二者并舉,才能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正是由于趙秉忠這一番披肝瀝膽的策對,使萬歷皇帝朱顏大悅,朱筆欽定“第一甲第一名”,即狀元。趙秉忠從政以后,為官有道,清正賢明,多次得到皇帝的褒獎。由于趙秉忠的出色政績,很快便官至禮部侍郎。這份狀元卷是如何流傳到民間的?有這樣一種猜測:趙秉忠功績卓著,引起了魏忠賢等一伙宦官的嫉恨,對趙秉忠大加陷害,趙秉忠在罷官回鄉前,擔心這份狀元卷有可能被奸臣握做把柄,冒著誅滅九族之險,將其攜出宮廷藏入家中,所以我們今天才有幸欣賞到這份僅有的國寶。
東漢宜子孫玉璧
漢代玉璧主要用于禮儀和陪葬,“宜子孫”玉璧于1982年在青州市譚坊鎮馬家冢子村被發現,用上等的新疆和田玉制成,玉質溫潤,雕工精細,為典型的出廓璧,下為圓形,內區飾蒲紋及158個乳丁,外區飾蟠螭紋,出廓上方透雕雙龍,出沒于祥云之中,中央有篆書“宜子孫”三字,是“子子孫孫,宜家宜室”的吉祥用語。該玉壁保持了一種和諧統一的美感,充滿著動態和靈氣,是漢代玉器的上乘佳作。這塊宜子孫玉璧以體形大,雕刻精湛而著稱,是目前我國國內罕見的大型文字出廓璧。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
1996年10月青州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造像400余尊,因其數量多,品種全,貼金彩繪保存完好,雕刻精美,跨越時間長,而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中國20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近年來,它們應邀到北京、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瑞士等地展出,引起了廣泛關注,被稱之為“改寫了東方藝術史的一次重大發現”,從而確立了“青州風格”的佛教藝術在整個佛教藝術中的地位。”
龍興寺始建于北魏,明初被毀,共存世達800余年,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寺院之一。1996年10月,在博物館南整平操場時偶然發現了一座長方形的土坑窖藏。該窖藏東西長8.7米,南北寬6.8米,中部有一斜坡,應為開挖窖藏時所留,目的是為運放造像而設置。出土的造像大致按上、中、下三層掩埋。造像頂部發現有席紋,說明造像在掩埋之前曾用葦席覆蓋。其所屬年代自北魏至北宋,跨度約500年,絕大多數造像集中在北魏晚期到北齊時期。造像種類分為背屏式造像、單體圓雕佛造像、菩薩像、羅漢像、供養人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