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聊城市博物館于1978年建館,辦公場所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陜會館院內。建館以來,博物館先后成為聊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聊城晚報小記者活動基地、志愿者實習基地、齊魯晚報﹒樂學少年活動基地。聊城市博物館在加強人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宣傳聊城、推介聊城做出了重要貢獻。山陜會館位于山東省聊城市東關古運河西岸,是山西、陜西客商集資合建的一處神廟與會館相結合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陜會館是歷史上聊城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的見證。它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融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體。山陜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歷時四年,山門、正殿等主體工程竣工,其后逐年擴修,至嘉慶十四年(1809年)方具現在之規模。會館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占地面積3311平方米,整個工程歷時六十六年,耗銀六萬零四百六十五兩六錢九分。保留至今的有山門、戲樓、左右夾樓、鐘鼓二樓、南北看樓、南北碑亭、關帝殿、火神殿、財神殿、春秋閣、望樓、游廊等亭臺樓閣160余間。館內現存有歷年重修大小碑刻十九幢,石雕房檐柱三十根,浮雕、透雕的精密木質額枋四十二方,作為柱礎的石雕獅子、大象、麒麟等十二座,照壁、折壁人物、花鳥、山水等石刻畫十二幅。上百個柱礎上幾乎都刻有花草、鳥獸等裝飾。尤其是木柱、石柱、匾額上所刻楹聯、文字,正楷、行書兼備,為書法家所稱頌。
山陜會館的整個建筑群,布局緊湊、錯落有致、富麗堂皇、連接得體,不僅是我國古代建筑的瑰寶,而且對于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史、商業史、經濟史、戲劇史、運河文化史以及書法、繪畫和雕刻藝術都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