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紀念塔
榮成市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68年,陵園所在地青山海拔120米,占地300余畝。建設初期園內有塔、堂、館、墓、亭等紀念建筑9座,1990年在原址重建革命烈士紀念堂,堂內書有6580個烈士英名,其中女烈士46名。這些烈士中,犧牲于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的2154名,解放戰爭的3560名,抗美援朝的641名,對越自衛反擊戰的2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223名。在153名著名烈士中,縣團級以上的84名,二等功以上英模69名。
在2150名抗日戰爭時期的烈士中,有榮成第一任縣長、縣大隊長,為帶領榮成人民奪取政權做出卓越貢獻的曲顯明;有年僅15歲就在與日侵略軍的抗爭中受盡酷刑、寧死不屈,最終犧牲在敵人鍘刀下的少年女英雄張晶麟;有為了掩護被日本侵略軍包圍的2000多名群眾轉移,帶領9名戰士與數十倍于己的日偽軍進行了幾個小時的慘烈搏斗,最終全部犧牲在平頂山上的王殿元(電影《馬石山十勇士》就是根據這一事跡改編拍攝的);有在革命斗爭中將抗日救亡宣傳運動推向社會,通過話劇、報紙等手段擴大抗日宣傳,在共同的革命生涯中結為革命伴侶,又在與敵人的斗爭中共赴國難的李蔚川、蔡秀榮夫婦,有被中國人民志愿軍追記特等功、授予“一級英雄”稱號的周厚剛烈士,還有電影《渡江偵察記》中的偵察英雄原型齊進虎烈士…….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烈士們拋頭顱灑熱血,戰斗在血雨腥風的白色恐怖中,為我們換來了幸福的今天。
榮成烈士陵園設有宣傳教育機構,有全面的講解詞及宣傳圖片,有專職講解員一名、兼職講解員兩名、志愿講解員兩名。烈士陵園自成立以來,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對社會團體和學校、部隊等全面免費開放。近年來,陵園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全天實行免費開放,入園參觀人數大增。
建園四十多年來,榮成烈士陵園始終以“褒揚先烈,教育后人”為宗旨,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共建共育”等方法,廣泛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新穎、主題突出、頗具特色的教育活動,每逢清明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烈士紀念日等節日,都組織黨員干部、部隊官兵、青少年學生瞻仰革命先烈、祭掃烈士墓,邀請參戰老戰士、老干部、老黨員回顧歷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充分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宣傳教育感染作用。
榮成烈士陵園連續多年被評為省、市級先進單位、花園式單位。2009年3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2012年被威海市委、威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被共青團榮成市委、榮成市民政局命名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5年12月被山東省委宣傳部命名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